玛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玛丽小说网 > 去大秦给大王种田 > 第136章 突围(霸王加更+8)

第136章 突围(霸王加更+8)

了趟庸城去搞了一次祭祀,求列祖列宗保佑河内今年一定要有丰收啊,都不用多了,只要有这多出来的一季的丰收,秦国就能度过今年的旱年了。

白起的军报传来之后,秦王对着堪舆图和白起的军报仔细斟酌,很快就看出了白起的困境所在,他打算向上党益军,支援臼起,但是,军源要从哪里选呢?

秦国上下,现在大约有七百万人口,但其中有将近二百万,都是这几年新增的新生儿,其实秦国的基础人口,只有五百万左右。

四十万大军,差不多就是秦国能拿出来的全部主力了,但还远不到极限。

至少,百姓家中的父兄等青壮男子,都还没有被征召呢,而且,以秦国这近十年的充足养育,新长成的少年人,体格普遍要比他们的父兄们更强壮,但从兵源上来看,秦王觉着,至少还能征召出五十万大军出来。

若论征军,无论从距离还是行进速度上来看,从河东和河内征兵是最便捷的,但是,秦王内心非常犹豫。

因为,秦国国内因为没下雨,肉眼可见的,粮食减产已成定局,要是将河内和河东的农夫都给征走了,庄稼粮食怎么办,田地由谁来精细打理?

在这紧要关头,要是因为劳力不够减产一斤粮食,秦王都会心疼,所以,从长远来看,不能从这两郡征兵,尤其不能从河内征收,他还等着河内的粮食救急呢。

那么,就只能从秦国腹地征兵了。

反正已经注定要减产了,那么,青壮们就都去战场吧,至少战场有粮吃,有军功拿,壮劳力走了,还能为家里节省粮食呢,那就从关中征兵吧。

既然心中已经有了决断,秦王也不拖沓,他都没有去征求臣子们的意见,直接立即给白起去信,要他务必要稳住现有的形势,他已经开始从汉中调兵去上党,并且亲自带兵去河内坐镇支援,只要白起能顺利等到他的援军,秦军胜利可期。

秦王的动作不可谓不快,秦国的行政系统也迅速的转动起来,全部为秦王的决定所服务,但是,这仍旧是需要时间的,至少从咸阳和栎阳征召的可以直接投入战场的兵卒,从渡河之日算起,徒步赶至上党,也至少需要十日,更别提还要翻山越岭走山路谷地,绕到百里石长城之后围困赵军了。

所以,秦鱼非常惊讶白起为什么会围困赵军这么久?

因为白起在等秦王的援军呢,秦王援军不到,白起不敢发起进攻啊。白起围困赵军并不顺利,其中之形势险恶,每天都在挑动他的耐力和定力。

白起站在大粮山的山顶上拿着望远镜朝赵军营里望,因为是将赵军主力围困在丹水两岸,有山有水,还正值草木旺盛之季,赵军被围困的时间,比他想象中的还要长。

但是,也就到此处了。

白起看了会,见赵军一切如常,心下微微松了口气,放下望远镜,示意等在一旁的裨将给他汇报对面赵军的生活

情况。

没错,现在,为了能让赵军安分的让他等待大王的援军,白起要关注赵军的日常生活情况。裨将甲:"将军,自从咱们朝赵军营中投放粮食之后,赵军营中已经没有发现人吃人的了。"

他是斥候营的主将,他手底下的兵卒,几乎人手一个简单望远镜,趴在草丛中和站在树梢山脊上观察赵军营的日常活动就跟近在眼前似的,非常清晰,你要是有兴趣观察,赵军卒脸上长了几颗瘩子都能给他数清楚喽。

白起听说赵军营中因为有粮没有继续人吃人之后,就满意颔首:“以后三天投一次粮,务必要赵军安静等待。"不要喧哗,不要起冲突,更不要生出突围的想法,一切都等援军到了再说。

让赵军保持现有的安静,就是对秦军最有利的战局。

裨将领命而去,他心里疑惑非常,不明白他们明明是来杀赵军的,为什么临到头了反倒养着赵军?

他不敢去质疑武安君,武安君用兵如神,所用兵法不是他一个小裨将能理解的,他只要听从就行了。

但是,他知道有一个人,或许能懂得武安君的用意。

裨将甲跟将领们传达了武安君每三日朝包围圈中的赵军投一次粮的命令。投粮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它涉及到好几个主管将领。

首先,它需要军务官计算出每天给赵军投多少粮才能既能保障赵军的最基本需求,又不能养肥了他们反过来攻打他们,这个度,他得把握好了。

其次,得需要辎重粮官调拨出相应的粮食来,粮官要是觉着投出去的粮食太多了,秦军这边不够吃的,那就得打回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