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世好虽然是县塑编厂的销售厂长,可也是从车间工人,车间主任,一步一步的干上来的,对尼龙绳的加工工艺,并不陌生。
他看完物证袋里的尼龙绳后,说这根尼龙绳可有年头了。我没记错的话,这还是前年厂里加工过的产品,以后因为销路不好,就没再生产,到这仓库里应该还有不少存货。
说着,安排了一个工人到仓库找找存货。
不一会,就拿回来一大捆尼龙绳。
秦世好递给田华,说,你看看,这是不是一样的?
田华,张彪,还有薛正连忙凑上去,拿着物证袋,仔仔细细的对比起来,三股编织的,红白蓝三种颜色。
三个人的眼睛同时发了光,异口同声的说,就是这种尼龙绳!
又接着一块问秦世好,这种绳子都卖到哪里去了?
真是刑警的脑子,都是一模一样的,接着就回到案子里去了!
秦世好挠了挠头皮,说,这可不好说了,我得让销售科查查当年的销售记录看看。
不一会,销售科把前年的销售记录拿过来了。
秦世好熟练的一边翻着销售记录,一边说,你看,这个,这个,这几个,都是我们的老主顾,他们都是搞塑编制品批发零售的。
这个是我们县的货运公司,他们买这个尼龙绳应该是在货车上用的,你像是拴包装箱,拴篷布啥的,这个够结实。
别的就没有了,当时卖的也不多,成本太高,不赚钱。
田华安排张彪把销售记录本上有关的记录,都抄在了本子上。
三个人离开了塑编厂,天色已经暗了,在路上一块讨论了起来,都觉得那些批发商排查起来难度太大,更何况要找去卖给谁了,也没有记录了。一致决定第二天去县货运公司碰碰运气。
第二天早上,田华张彪起了个大早,吃完早饭去叫上薛正,一起去县货运公司。
在县货运公司,负责总调度的经理张涛热情接待了他们。
说明来意后,张涛把管仓库的主管叫来,问他对这种尼龙绳有没有印象?
主管仔细回忆了一下,说,这应该是前年从县编织厂进的一批货,当时都发放给货车司机了。
我们这的活,天南海北的,到处跑,货车上用的捆绳,必须得结实耐用。
后来,因为县编织厂的这种产品价格太高了,我们就改用别的产品代替了。
田华问,你们当时发放有记录吗?
主管说,那必须得有啊,我这里仓库的进库出库,都是有记录的,要不然我可说不清楚了。你们等着,我去拿。
一会功夫,主管就把当时的出库记录本拿来了,一边用手指着说,你看这几个就是当时的出库领用记录,都有货车司机的本人签字。
张彪赶紧比着记录本一条一条的抄了下来。
那个年代,没有复印机,啥书证,基本全靠人工抄写,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一核对,一共有十六名货车司机领取过这种尼龙绳。
田华一看这个工作量不小,还害怕打草惊蛇,万一凶手就是在这个货运公司上班呢?
赶忙叫着张彪和薛正上一边商量了一下,回头和经理张涛说,麻烦您把咱们厂的货车司机的人事档案表给我们提供一下,我们需要再核对一下,也要麻烦您和我们一块到县局一趟,有些话在这里不好说。
张涛倒是个痛快人,说没问题,我大舅子就是咱们县局刑警队的李长江,外号大老李,你们应该认识的?
薛正一听,赶忙说,大老李是你大舅子啊,那没外人了,到地方咱们再细聊吧。
这样,四个人,带着人事档案表,一块回到了县局刑警队。
为了保密,田华也没说的很细,只是说有个案子,需要张涛配合,进一步核实这种尼龙绳的使用情况。
他们就把这十六个货车司机,一个人一个人的详细问张涛,包括个人情况,年龄,性格,家庭情况,尤其是否单身,有没有违法犯罪记录,有没有被厂里处理过,有没有当过兵,有没有离过婚?
张涛倒是对自己的职工很熟悉,一个个的详细说明,这个去世了,那个长期生病住院,这个退休了,那个离婚了,这个被开除了,那个自己辞职了,等等等等。
张彪在一旁急急忙忙的记录着,生怕漏掉任何细节。
很快,一上午的时间,就匆匆过去了。
张涛说完了,就去找他大舅子大老李吃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