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玛丽小说网 > 橘又橘和夫君的古代生活 > 第74章 捡了祖孙俩

第74章 捡了祖孙俩

又过了几天,板栗林的板栗都捡完了,李家村每日就是打猎、采摘、晒板栗,过了一天又一天,期间还下了几次雨。

转眼到了十月,这一日李浩成带着大伙出去打猎的时候救回来一老一小祖孙俩。

由于救人,就早早的回了,将两人带到云大夫处诊治,最后发现两人只是饿晕了,村里人就放心了。

祖孙两人醒来后告诉村长,山下乱了,皇帝驾崩,诸侯作乱,到处都是打仗的,没有安定的地方,好多人被逼无奈都选择了上山逃命。

爷孙俩是被人护送上山的,开始那些人还是很忠心的,带的东西也多,只是后来越走越辛苦,有的人就动了歪心思。

半路偷了些东西就跑了,后来人越来越少,直到有一天爷孙俩醒来只剩自己,爷孙俩没办法,只能继续在山里走着,但是又找不到吃的,就饿晕了。

李家村人听到这里,不禁感慨幸好自己跑的早呀,在山里找了这么个好地方。

交谈中得知爷孙俩都是文化人,爷爷原来是一个书院的院长,世道乱了,书院就解散了,带着唯一的孙子准备隐居山林。

村长一听,读书的,读书的好呀,可以给俺们村里当老师呀,于是非常热情的邀请爷孙俩在村里安顿下来,还说能派村里人给爷孙俩修个土屋。

赵学敏带着孙子赵皓轩正不知道在这荒山野岭怎么办,现在可真是瞌睡到了送枕头呀,那当然是欣然同意呀,还再三感谢。

说着自己别的也帮不上忙,唯有一身学问还算有用,只能给村里的孩子们上课来报李家村的救命之恩呀。

两人一拍即合,又开始商量着教学的教室应该修在哪里,最后选了湖边的一处空地,山里没纸,可以在石头上用炭笔写字教学,在湖边是因为有水方便清洗石板。

村里多了老师教孩子们读书,村民都开心极了,打猎队的汉子也不去打猎了,这几天都自发的帮着赵先生做屋子,做学堂,晓得两人刚来村里没吃的,不少家里有孩子的村民都送来了不少板栗和野菜。

板栗煮了就能吃,非常方便,对两位不会做饭的男人还是很友好的,这些食物解了赵学敏爷孙两的燃眉之急。

学堂做好后,赵学敏说村里人不拘年龄,不拘性别,都可以过来学习,每日只上半天学,下午放孩子们回家干活。

现在这个时候可正是囤粮食的好日子呀,上一天学是不可能的,就算娃子们不出去外面采摘,家里还有一堆事要干哩。

学堂做好后,赵皓轩每日就和村里的娃子一起上课,时间一长和村里的孩子也都熟悉了,跟着他们一起学着挖野菜,找虫子,喂野鸡,喂野兔,比以前好玩多了。

赵皓轩家的野鸡是村里大牛家送的一只,还有野兔则是春分家送的一对小兔子,他家的野兔居然抱崽了,也不晓得是啥时候怀上的。

村长将之前村民换野鸡和野兔的粗面都给了赵夫子,村里人也都同意了,赵夫子家也算是有了些存粮了,平日村里的妇人摘了野菜也会这家送一把,那家送一把的,所以赵夫子也能勉强果腹。

徐家十二个娃娃都在赵夫子的学堂上课,徐大林觉得这么好认字的机会,不用白不用呀,当然是学的越多越好呀,因为家里去的人多,所以徐家平常家里有个什么好吃的也会给赵夫子端一碗去。

徐家的娃子也因此和赵家的娃子关系特别好,平日里总是在一起玩,之前徐家摘了很多的八月炸,也给赵家送了一箩筐过去,赵皓轩生火做饭还是徐家的娃子教的呢。

这期间村里碰到野柿子采摘,赵夫子还停了一天课,带着赵皓轩一起去摘,家里的粮食太少了,碰到合适的怎么也要囤一点。

柿子摘回来后,洗清干净,将柿子皮削了,太软的就自己吃掉,留下稍硬些的柿子,然后将削好的柿子放在有粗孔的竹簸箕里,竹簸箕是徐家编了送过来的。

柿饼晒了一天后还要将柿饼翻面,这样可以让柿饼晒的更均匀,不会出现柿子底部发霉的情况,赵家是跟着徐家学着做柿饼的,徐家咋做,赵家就咋跟着做。

除了晒柿子,之前削得柿子皮也要晒,这个后面还要用的。

每天下午不上课的时候,赵皓轩都跟着爷爷一起翻柿饼,差不多晒了三天后,晒的柿子逐渐变小,水分减少,颜色变深,外皮干,里面软,这时候就可以试着第一次捏饼了。

捏饼要选晴天或有风的早晨进行,因为夜间受露的果肉水分外移,果面返潮具有韧性,不易捏破,所以做柿饼这几天的课夫子都留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