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腊月二十三。今天是小年按照当地习俗今天扫尘,剪窗花,送灶神。
李怀安六岁时就被委以重任,每年小年时都会由他上街购买糊窗户用的油纸,剪窗花用的红宣纸,每次都会余出来两文钱刚好够买一串糖葫芦。
今天一大早李怀安就早早的起床找到姜雯,满脸期待的开口喊了一声“娘”。
姜雯从窗前老旧的梳妆台的抽屉当中拿出一个漆黑的木盒打开从里面拿出一小块碎银和十个铜板交给李怀安。
李怀安接过钱后转身向外跑去,姜雯叮嘱道“早去早回,路上注意安全。”李怀安头也不回挥了挥手。
夏荷园书肆,曹回是这里的常客,虽说大多数时候都是只看不买,但是书肆掌柜好像乐得如此,反而每次都会为其推荐一些书籍。
曹回在窗口的一处书桌前正在专注的看着大齐王朝的地理志对面坐着的书肆掌柜则看着一些诡怪志异类的话本。
曹回突然转头看向窗外,书肆掌柜顺着曹回的视线看去见远处人群中走来一个少年,正是李怀安。
李怀安走到书肆门口看了一眼,径直走向不远处卖糖葫芦的小贩,曹回看着李怀安的举动嘴角蓦然泛起一抹笑容。
书肆掌柜看着曹回说道“曹先生好像对这少年格外看中,无论平时教学还是其他琐碎都格外耐心。”
曹回收回视线继续看着手中书说道“教书育人如同一个国家的律法,前者为人指路,后者则是给走错路的人一次回头的机会。故此,所对不同之人不同之事当有不同的路,不同的耐心。”
书肆掌柜听完曹回的话先是微微一愣,而后豁然开朗起身对着曹回施了一礼开口道“先生学问通古傅今,想来必是来自儒家书院的君子贤人,能来此苦学之地教书五年,不免让人心生敬佩。”
曹回抬头说道“吴掌柜的夸赞实在是当不起,游学不假,不过来此地倒是有私心的,吴掌柜博学多才却不曾考取功名,情愿在这里开一个书肆潜心修学,这份心境也是难得。”
夏荷园掌柜吴成秀,自幼天赋奇高不单单是在文秀县在周边数十个县也是相当出名,文秀县的人都以为吴成秀能成为文秀县的下一个秀才,甚至举人至于再高就不敢想了,大齐王朝如今繁荣昌盛,文武各自拔高,文秀县又靠近边关,朝廷对武道的关注远过与文才。吴成秀在16岁时远游求学,回来时都以为他会参加科举考取功名,不成想他回来后直接开了个书肆。
李怀安一手拿着糖葫芦,迈步走进书肆,窗口书桌刚好被书架挡着,没看见窗口的两人,见柜台没有人就开口喊了两声吴掌柜。
吴成秀见对面的曹回没有起身的意思,于是起身绕过书架来到门口柜台。
见掌柜走到柜台前李怀安从怀里掏出剩下的钱全部放到柜台,而后咬了一口手中的糖葫芦。
嘴中含糊不清的说道“吴掌柜,和往年一样,红宣纸两张剩下的全部都要油纸。”
吴成秀打趣道“李财主往年都是先买宣纸和油纸而后才会用剩下的钱买糖葫芦吃,怎么今年变了顺序就不怕我这涨价,你没法回家交差。”
李怀安听到吴成秀的话心里一惊,前两年李怀安都会先到别家问问价格,最后来夏荷园,总会比别家便宜一些,所以李怀安才会有多出来的两文钱。
吴成秀见李怀安面露惊慌,像是没听懂自己的玩笑话,便没有继续打趣就从柜台后面的货架上取出宣纸和油纸交给李怀安。
李怀安右手拿着糖葫芦,左手腋下夹着油纸和宣纸卷成的卷,往文昌巷走去。
李怀安走后曹回来到柜台前与吴成秀行礼告辞。
“曹先生今日回这么早,可是有什么要紧事。”
曹回笑道“有朋自远方来,当去迎之。”
李怀安回到家中后,把手中纸卷交给母亲姜雯,后做到门槛之上双手托腮,紧紧盯着大门口。小年这天父亲李山上午当值,下午休沐,回家时总会带着一只十里香的烧鸡,和一条活的草鱼。
想到这李怀安说道“娘,你说爹今年有没有可能带一条别的鱼回来,那草鱼我又不会吃。”
屋内正在剪窗花的姜雯听到李怀安的话笑着说道“怀安不是最喜欢吃十里香的烧鸡吗?”
李怀安说道“可是我鱼也爱吃。”
姜雯道“今天怕是来不及了,等到过年时娘给你买一条别的鱼。”
思苑巷学塾内曹回站在院内的柳树下,双手拢袖看着来人在院内左瞧右看。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