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玛丽小说网 > 唐朝那些事儿 > 第二百六十五章【一代女皇】

第二百六十五章【一代女皇】

早应在李冲被杀时就该伏法了,赦后才发觉,可见只是个支党而矣。”

武后反驳道:“他为李冲征私债、买弓箭还不是魁首是什么?”徐有功对答:“征债是事实,但买弓箭与颜余庆无关。”武后又问:“二月征债,八月通书,还能不是同谋?”

徐有功再次为颜庆余开脱道:“所通书信未见查获,只据口供,而口供也只承认与李冲礼节上寒暄。

而且征债、通书也只能归属于支党行为,与同谋魁首怎么也不能同日而语!”这场朝堂的辩驳,使武后渐渐觉得这位人称“徐无杖”的司刑丞倒有一般官员所没有的胆量和见识。

为了缓和气氛,避免引起更大冲突,武皇放松口气对徐有功道:“颜余庆是支党不是支党,卿再去仔细勘问,奏上来。”事后,徐有功以颜余庆为“支党”罪上奏武后,获得武后的批准。

颜余庆免去死罪,改为远流,其家人也得免为官奴。有个叫韩纪孝的人,做过李敬业的伪官。早已死去,推事使顾仲琰抄没他的家,已经下诏同意。

徐有功追着议论:“依法律。谋反者斩。身死就不实施斩,不实施斩就不得牵连治罪。牵连治罪之人死亡。因此而来的罪行就要减免。”

下诏听从......如此获得宽免的有数百家。凤阁侍郎任知古,冬宫尚书裴行本等七人,被诬陷该当处死,武后问宰相:“古人用刑杀止凶杀,我如今用恩义止凶杀,向众公为任知古等人求情,赐他们再生,可以吗?”

来俊臣、张知默坚决请求依法处死。武后不答应。徐有功上奏:“来俊臣违背陛下再生的恩赐,不能显示信义。”

于是全部免死。对徐有功这样一位执着而又守正护法的官员,武后总觉得有必要予以重用,同时又要消磨他的锐气,使他臣服。

因此,在李仁褒兄弟谋反案的处理过程中,武皇毫不犹豫地将他贬官为民。

武后重新起用徐有功,是武后念其一身正气,不询私情。武后历来看重人的气质与才华,对那些个性鲜明。别具一格的朝臣,她总要另眼相看,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尊重。

即使政见与己相左或者反对自己的大臣。她可以毫不留情地处罚他们,但绝不会轻易地触犯他们做人的道德底线,也不会随意将他们抛弃。

有一次徐有功被人控告,武后当面责问他:“公近来断案错误放出很多罪犯,这是为什么啊?”面对武后的严厉责问,徐有功镇定自若,不慌不忙回答道:“误放罪犯,是臣的小过;爱惜生灵,是陛下大德。”

武后听出徐有功有责备和提醒自己之意。便沉默了片刻,开言道:“治国之道。在于举大道而不拘常法,若无非常之举何有大道可言?”

徐有功是乎并没有听明白武皇之言。仍顺着自己的思路,表明自己的态度,“臣乃执法大臣,发现了弊端就会立即补救,看到了漏洞就会马上堵塞。

为臣之道就是要兴利而除弊!”武后不接徐有功话题,进而言道:“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时移而法不易者乱。

身为朝臣,应明变中求稳,变中求治之理,本末有序,取*而为之。”这些都已经成为过去,当时是谁也没有说服谁,也分不清是谁对还是谁错。

武皇深知像徐有功这样一些饱学之士,他们看重的是个人名节,追求的是诸子义理,讲究的是循规蹈矩。为了名节和义理,他们往往表现出藐视权威的高傲,甚至可以置生死存亡于不顾。

他们守正务实,知道哪些是他们应该坚持的,哪些是不应该僭越的,在必须坚持的范围内固守正义,毫不退让。

他们摄取功名、看重手中的权力,更多的是为了展示自己的理想和才华;一旦现实不能如愿以偿,他们便可以求田问舍,退而隐之。

武后从不怀疑徐有功的忠诚,也领教了他无从诡随、不避强御的刚正和执着。

面对徐有功这样的耿介之士,武后在人格上对他是认同、赞赏和尊重的。

徐有功那种大丈夫的伟岸气质,总是给人以力量、以震撼。撇开宫廷的是是非非,她愿意与他斗智斗勇,而不会抹杀他的才华和勇气。

武后同徐有功的全部过节和冲突,是在除恶与扬善、威严与宽弘的选择上,武皇只能更多地选择前者,而徐有功恰恰注重的是后者,以至于出现了近乎犯上的种种举动。

在徐有功看来,理性的回归天经地义,一个行生死大权的法官,就必须守正行法;

守正则意味着对朝政行为的控制和收敛,意味着刚柔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