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玛丽小说网 > 唐朝那些事儿 > 第二百五十九章【一代女皇】

第二百五十九章【一代女皇】

那份难以割舍的情结,而是对整个大唐王室的那份忠诚,还有自身的那份荣耀,而这又是一个才华卓著的士子留名千古、梦寐以求的荣耀。

贾大隐没有为他保密,而是直接密奏太后。当武后追究事实真相的时候,他毫不隐晦,坦然面对。这使武后想起多年前,司门员外郎房先敏受牵累获罪贬为卫州司马,他上诉于宰相府,中书令骞味道当即就把责任推至太后,而在旁的刘祎之出面维护武后:“缘坐改官,例从臣下奏请。”

当时的武后对刘祎之的坦然是多么的欣慰,以至于武后不得不对他推善于君、引过在己的行为刮目相看,贬骞味道为青州刺史,加授刘祎之太中大夫,赐物百段,细马一匹。武后因此谓侍臣曰:“夫为臣之体,在扬君之德,君德发扬,岂非臣下之美事?且君为元首。臣为股肱,情同休戚,义均一体。未闻以手足之疾移于腹背,而得一体安者。……祎之竭忠奉上。情甚可佳。”武后鄙夷骞味道那样明哲保身、推过于君的大臣,需要刘祎之这样深明大义的臣子,这也是刘祎之日后能够得以重用的重要因素。

而这一次刘祎之的坦然对武后来说,却是一番难以言状的苦涩。武后叹曰:“祎之我所引用,乃有背我之心,岂复顾我恩也!”显然,武后说这番话并不是发泄对刘祎之的不满,她知道刘祎之不是那种忘恩负义之人。也知道崇拜和追随强者、智者,慑服于强者、智者,这在宫廷内外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作为强者智者的佼佼者,在武后身边,就先后云集了大批像刘祎之这样的支持者和追随者。

刘祎之在紧要关头与她分道扬镳,完全是出于正统的大唐情结。抛开武后称制是非,就刘祎之本人而言,并无过错之处。武后企图还他公正,破例以一地方刺史作为审判官来审判此案。以对刘祎之作最后的挽救。刘祎之并不领情,相反,他以不符合朝制为由予以抗议。武后知道。刘祎之这是在蔑视她的权威,分明是要守住纲常伦理之道德底线以死相抗。

武后别无选择,只能是毫不留情地同这位昔日的追随者做最后的了断。在武后这里,已经没有丝毫的同情和怜悯之心,昔日北门学士所付出的一切也一笔勾销。事实上,从争夺皇后殊位那一天开始,她就已经失去了任何慈悲和同情之心,有的只是不折不扣的铁石心肠。

如果说在裴炎事件之前,刘祎之的对抗行为武后尚可以谅解;那么。在经历了裴炎事件之后,武后的绝不妥协的意向已经非常明确。这种对抗则显然不合时宜,因而不可饶恕。况且。能用则用,不能用则废,毫不勉强,是武后用人的一贯做法。在经历李敬业造反并取得平息叛乱胜利之后,武后更加坚定了自己能够当家作主的信心,任何阻拦自己行为的举动都将受到严惩。

武后的底线是刘祎之必须放弃大唐正统,一如既往地支持武后朝前走;一旦不能如愿以偿,那么,他们对武后的使命也就此而结束。在道德评判标准上武后必须掌握自主权,而不能受制于人,做出任何的妥协。开弓没有回头箭,改朝称制的序幕一旦拉开,就意味着倒逼态势就此形成,对武后来说,只能是义无反顾地朝前走。她必须扫清前进路上的障碍,那就是必须打破纲常伦理,同世俗常规做出了断。

刘祎之既然不能放弃,其最后归宿就是走向末路。大势已去,挽救不了刘祎之也就挽救不了那帮志同道合结为一体的北门学士,武后只能向他们做最后的诀别。就像是一本看完了的故事书,带着丝丝悲情,武后将书轻轻地合上。

垂拱四年,气势恢宏的万象神宫已经建成。这年春天,一块镌刻着“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白石自洛水出。武后不想究其真伪,只要能顺从天意、满足天下崇神之心她都可以欣然接受。

她决定于十二月亲临洛水,举行受图大典,敕令各州都督刺史及李唐宗室外戚即时集于神都。武后就是要通过庆典向天下表明自己天子临朝的意向,展示自己驾驭天下的自信。尽管已经胜券在握,她还要以此试探天下。她的一切都得自作主张,在别人看来,一些事情简直是异想天开,但她觉得自己所做的就是异想天开的事情,只是做的更为实际,更为有效。

李唐宗室坐不住了,他们到底不想就此拱手让出大唐江山社稷。宗室的血脉使他们息息相通、心心相印,一荣诸荣、一损诸损的现实使他们不计后果铤而走险。他们被武后步步紧逼的行为激愤了,他们要反抗,要争夺,自信正义在握,天理人伦无不有利于他们。事实是,早在武后称制之时,越王李贞与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霍王李元轨及元嘉子黄国公李譔、灵夔子范阳王李蔼、元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