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处理国际事务,制定规则,维护均势与和平,其余国家比18世纪同样的国际协作中享有的权利更小,二等、三等国家甚至不被这个体系视为平等伙伴。 即使是欧洲协调下起作用的几个国家之间也并不平等,法国最初由于战败并不能以大国姿态同等对话,1818年亚琛会议才得以加入其它四国的行列。欧洲协调取决于少数大国的态度,而英国对这个协调体系并不那么热衷,英国希望不用过多介入欧洲事务也能维持欧洲的均势,这也是近代以来英国一贯的外交传统。
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的欧洲局势英国希望保持欧洲均势,即使在1815年,英国也担心俄罗斯在欧洲大陆过于强大影响欧洲大陆的均势,担心神圣同盟之间相互勾结。 对19世纪的政治家而言,势力均衡意味着国家或者一些国家组织之间的力量保持平衡或者成一定比例。势力均衡通常更多是一种理念,而非一种现实。因为每个国家的相对实力都在不断变化之中,因此经常处于调整之中,英国则在调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实际上也只有少数几个强国可以参与构建均势,而各大国也总是希望\"利用均势,或建立把自己的优势强加人的均势\"。 近代英国实行的是独特、有利自己利益的均势解释方法,即在欧洲大陆维持均势,防止欧陆出现一个独占的霸主,但英国却要保持海上的绝对霸主优势,绝不允许其他国家挑战自己的海上霸权。西方学者安德鲁·罗思坦形象的把19世纪英国外交基础描述为\"(用帕麦斯顿1831年对威廉四世的话说)保持英国作为欧洲仲裁者的地位,而后是全世界的仲裁者,这些由英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