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时已到,恭迎姑娘姑爷回门
回门又称归宁,汉族传统婚俗。是指女子出嫁后首次回娘家探亲,新婚夫妇新婚的第三天后回岳父母家,对于新娘来说,则是初为人妇后回到自己的娘家。
想她在现代黄花大姑娘.热热闹闹的出嫁没赶上.赶上了新娘子回门.
她在段家躺了两日,对于古代的风貌还是比较好奇的。
自由行走也不过这一日,小丫头搀扶着她走过后室前厅,又穿过这廊前花园。
四进五院的院子,端正大气宽敞。感叹着在从古至今,人们对于享受是从来都不含糊的。鞭炮响了十里八乡,值得庆幸,段府离梁府的距离只不过两三条街而已。坐在马车上倒没有那么颠簸,她掀起帘子朝外面望去。路上是一派祥和的景象,叫卖的小商贩码头干活的力夫,女子带着面纱足间密不透风,莲步轻移。挑选着胭脂水粉。
包着头巾的妇女从头上摘下一个铜簪子,轻轻撇开烧开热水的浮泡,又从旁边的水缸里面起来加了几缸凉水。浑不在意地把枯黄有点干的茶叶放进茶汤里,搅拌搅拌就端上桌子,嬉笑着与路过的路人谈闲。力气大,嗓门也大,隔着一个街道听得清清楚楚,在说西南角王家豆腐西施的是非。
老乞丐窝在墙角旁边,懒洋洋的晒着太阳,旁边也躺着一个腿瘸的中年男子,破碗零落散着几个铜钱和馒头。段安宁看了一眼,也没起什么同情心,无论在什么年代,总有这样的人。
挑着货物的货郎挑着拨浪鼓,引来小孩子的围观和停驻。红彤彤的用冰糖和山楂做成的糖葫芦一个,被小贩扎成花一样的展示。一个虎头虎脑的小孩子,自然也被吸引了过来,他牵着年轻母亲的手,一步也不肯走。
他的母亲无奈将怀里的孩子颠了颠往上拢了拢,又往前拽了拽,虽然她身上有点闲钱,但是这是一家一个月的开销,怎么可能为一个孩子零嘴多余的开销呢,
小孩子得不到满足,张嘴就要哭。母亲的脸色立马阴沉下来,像七月的雨乌云密布。
段安宁想了想,吩咐旁边的丫头买了两串的糖葫芦找一个缘由递给这位差点要打孩子的母亲。
也不在乎是否等到回复,段安宁也不想再去关注外面的世界 。离着段府还有一段距离。
段安宁从早上起来就用过早膳,在这个轿子里晃晃悠悠有些困了就闭了眼。
梁启在外面热闹瞧的有点厌烦,觉得家乡的事物跟以前毫无任何的变化,市井气十足。
老夫子在那之乎者,满嘴的太平盛世,油光水滑,老鼠能在上面打滚。穿着一身长褂衣服,有些旧了,打着几个补丁也舍不得换。被推攘着赶出了茶馆。
茶馆里的小伙计呸了几声:甭管你夫子还是天王老子,没钱就是没钱,装什么排场。
老夫子摸摸自己的口袋:你这个吝啬鬼,掉进钱眼里的小人,平时你请老朽来,老朽也不愿意来。做生意哪有把客往外赶的道理,实在实在无理,无礼
什么无理,什么无礼,老子不吃你那一套,对于老子说钱就是一切真理,打量着我们家主子面薄心软,你多番放肆,也轻轻放过。你之乎者也的这一套早就过时了。你这一身衣服当了又当,补了又补,早就想读书人体面丢得干净,你家的老婆和女儿熬着夜刺绣补贴家用。你倒好三天五班的上门赊着钱吃点心喝茶水。你是想屁吃。
孙武坐在马夫旁边,兴奋的像是仓鼠,把摸出来瓜子磕了一地。
梁启看到此番景象,更加的不耐烦,伸手一推,将孙武赶到一边去,后来的孙文无奈地看着心眼缺了一根弦的的弟弟,叹道:正经些,今日是少爷回门。后跟着进了马车。
孙武瓜子也不嗑了,二郎腿也不翘了。端端正正坐在马车上,嘴巴里嚼着没味的瓜子壳,吐也不是,咽也不是只能梗在嘴巴里。
梁启看到他的这位新娘子还穿着喜庆的红衣裳,原来散着的头发被包成了一个圆滚滚的脑袋,插着红色的花和鲜艳的金簪,到底是年轻,毛茸茸的.也不显着过于的艳俗,年纪又小,这时候已经打起瞌睡了。
脸上的胭脂被袖子抹的一干二净,那随身伺候丫头不知道去哪里.
算了算了,本来就是哥哥妹妹的,这个小丫头也太可怜了.多多照顾也是应当的.而这样想着给她垫了一个枕头。坐在一旁闭目养神。
梁启想起段安宁,三次见面,一次人气晕了过去,两次都在睡觉,反正都不是什么清醒的状态.睡着的时候到文静秀气,说一句话,醒来的时候说一句话,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