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粮食的来源一直以来还不算是最重视的,毕竟怎么也没有想到一下子就有了一万七千多人。目前的粮食连十天都不一定够,所以,现在丁浩然第一要事就是搞粮食。就算是现在回辽西郡借粮食都来不及了。当然,简雍也提出过办法,就是按照以前高丽军的做法,每个强壮限制粮食供应,尤其是那三千多俘虏,完全可以控制住,这样就控制了两下的粮草,也就可以多等几日了。可是,被丁浩然否决了。
丁浩然的考虑很简单,这些已经招募过来的青壮就已经是自己的士兵了。那么,就算没有其他的,起码也要有顿饱饭吃。至于训练,现在看来是没有时间了。只有把队伍拉出去,边战斗边训练了。乱世啊,容不得丁浩然在一步一步的慢慢培养,必须要快速拥有一支强大的武力。而且,从时间上来算的话,再有几天,丁煜和于禁在小镇收拢的流民就该要到了。那么,粮食也将面对更大的压力。所以,必须让这些人出去。抢,只要不是大汉的就抢。不管是什么高丽王还是什么大城主,只要有东西就抢回来。
于是,在丁浩然的授意下,各个团开始大量排出探马,四处找高丽军的踪迹。这样又出现了探马重叠,军情相互不能统属的问题。于是,又一次开会商议,最后,以旅为单位划分区域,然后开始在划分每个团的区域。最痛苦的要数张飞了,一和吕布交接完地盘,就带着自己的不对出发了。张飞不打算守着那些打探回来的情报,他找到一些以前跑过高丽的军卒做向导直接杀向高丽马韩一代。
张飞走后没有两天,吕布也等不起了,自己的军粮越来越少,可是情报还是没有。于是,吕布也带着部队走了,他直奔高丽的王城。
两位大将都带着队伍启程了,这边丁浩然开始收拢乐浪郡的百姓,聚人为城,想要在整个乐浪郡建立起自己的根据地。而且,只要一有闲暇就和李秋衍聊天,毕竟李秋衍是搞军事的,而且,宿主也是高丽人,所以,要想知道这个高句丽的实际情况还是需要李秋衍的支持。
果然,一提起这个高句骊,历史上的事件就多了。从高句骊存在开始华夏民族就没有停止过对他的征讨,就算是商纣王也没有放弃过。首先,就是相传高句骊的祖先之一就是蚩尤。对于这个入侵中原妄想一统江山的强大野心家,从皇帝开始就不断讨伐。
不但是商纣王,为了高句骊这样一个小国,隋朝从隋文帝杨坚开始就曾以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句骊。到了隋文帝杨广更是发动了一百十三万余人的庞大兵力进行征讨,失败以后不顾繁重的兵役以及徭役压得人民怨声载道,丝毫不改初衷,一而再再而三的征伐高句骊,虽身死国灭亦在所不惜。这样的执念甚至延续到了唐朝,经过了唐太宗和唐高宗两代人的努力,数次规模浩大的征伐,直至公元668年九月,作为中国代表的唐帝国终于将高句骊并入了中国的版图之中。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到底高句骊这个国家有何魅力,居然让隋唐两代不惜付出数百万人牺牲的代价也要收为己有?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从高句骊的历史中来追寻了。
要谈到高句骊,就不能不从我国东北辽东的历史追溯,而辽东这个地理名词在不同的时代有其不同的含义,辽东最开始是因为这片土地是离中国九州很远的东方,所以被命名为辽东,这里的辽东的东部界线约在朝鲜半岛的清川江、大同江北部一带。远古时代在辽东和现朝鲜半岛北部这一片广阔的土地上居住着非常多的原始部落,互不统属,都在这白山黑水中繁衍生息着,而这个局面到了公元前13世纪终于被打破,这片土地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有史可查的主人—箕子,史称箕子朝鲜。箕子是纣王的亲戚,一般说是哥哥,有的说是叔父。《尚书》、《史记》等详载其言行,是孔子所称的“殷末三仁”之一。
他向纣王进谏而不被采纳,于是箕子披头散发、假装疯癫做了奴隶,并隐居弹琴聊以自慰。由于纣王无道,周朝于岐山起兵,灭掉了商朝。
商朝灭亡之后由于箕子的贤名很大,所以周武王亲自向箕子讨教治理国家的道理。而箕子不愧贤良之名,一番回答让周武王很满意,于是就将朝鲜这个地方封赏给了箕子,让他做了这个地方的主人,是为朝鲜候,中华民族的前身华夏族就是在这个时候将自己的统治区域扩展到了辽东。
历经了数百年的时光,周朝王室衰微,中国进入了诸侯争霸的战国时代,各个诸侯均努力扩展自己的地盘,而且不再顾忌周王室,纷纷称起了王爵,身为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也不例外,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