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玛丽小说网 > 父亲的战车 > 第26章 一直向东 面朝大江

第26章 一直向东 面朝大江

第26章 一直向东 面朝大江

为了寻找战争的遗迹,我带着父亲淮生和他的老战友恒山来到大上海,现在的上海已不是解放时的上海,没有了旧城的影子。浦东,当年的稻田和烂泥塘已变成了浦东新区,高楼森林比东京和纽约还要多,经多方打听才知道,当年的浦东战场遗迹已无处可寻,经多方打听,才知道,为了纪念那场战争,有一处碉堡还保存。我们的车一直向东,一直到了长江边,驶上堤坝,面朝大江,站在坝墙上,也要经人指点,绕过一道弯,淮生和恒山看了老半天,方能看到当年战场的遗迹。

一座碉堡,准确地说,是一座子母堡,两层并列,下低上高,粗大的钢筋自水泥中露出一角。这座当年解放上海战役的见证,上方一半已浇筑在堤坝中,但它仍是那样坚固,就像历史,难以轻易抹去。

“这是浦东唯一的一座子母堡了。”当地的居民告诉我们,为了纪念当年战争打得残酷,修坝时没让拆。

站在碉堡上,向城市回望,细雨中,远处高楼林立,城市正日新月异,当年的浦东到处是农田,而现在的浦东已变成国际化的大都市,现代人在商业化浪潮中没人会记起那一段历史,更没有人知道这里曾发生过一场惨烈的战役。只是在还没有拆掉的地方,不露声色地保存着历史的痕迹,向那些关注过他们过去的人诉说着那些尘封的硝烟。

我的追寻,就从这里开始,追寻那光荣的浦东,追寻上海解放的痕迹。

之后,我来到了高桥纪念馆。

“这些圈点代表了什么?”淮生问解说员。

女解说员漂亮可人,一副耐心的样子,他对这两个老兵讲解说,“敌方的防御工事,单位标为“座”的是固定碉堡,标注“个”的是活动堡垒或工事。这张图凝聚了上海隐蔽战线的无数心血,有了它,上海战役才算准备就绪。”

恒山说,当年战役打响前,上海守敌构成了外围阵地、主阵地、核心阵地等3道工事。钢筋水泥筑成主碉堡3800个,碉堡间战壕相连,壕内可以行吉普车;永久、半永久性掩体碉堡1万多座;电网、鹿砦数不胜数;还有2万多颗地雷。上海,已成古罗马大斗技场,一场好戏在这里上演,而戏的主角就是共军和国军两大军事集团的主力华野和汤恩伯的京沪杭警备司令部,共军犹如雄狮,而国军就像困兽,殊死搏斗在上海这个大斗兽场狭路相逢。

“瓷器店里打老鼠”这是陈老总的形象比喻。根据当时部署,第三野战军第9、第10兵团,兵分两路,以钳形攻势,从浦东、浦西两翼迂回吴淞口,断敌海上退路,后围攻市区,分割歼灭守军。

提起浦东,如今的年轻人联想到的是高楼林立、金融大厦“扎堆”的浦东新区。也许很少有人意识到,60年前浦东是上海战役的一个主战场:解放军钳形攻势的“左钳”是叶飞的10兵团的28、29军,以月浦惨败,让老汤溜掉,“右钳”是9兵团20军、30军和31军,在浦东的川沙、高桥等地与国民党进行了16天的激烈对战,以大捷完胜。

解放军在浦东战场有记载的伤亡共计10076名,目前安葬在高桥、川沙两烈士陵园的共有烈士1709名。高桥烈士陵园位于高桥镇欧高路钟家弄78号。广场中央高耸着一座巍峨挺拔的纪念塔,塔上几个鎏金大字“为解放上海而牺牲的英雄们永垂不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是1956年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的亲笔题词。

纪念碑后,是芳草萋萋的烈士墓区。我们翻看长长的烈士名录,当中年纪最小的牺牲时才16岁。其中,在蔡司庙牺牲的31军“小鬼班”的11名战士,给我们极大的震撼。这11个“小鬼”入伍前大多是青年学生,个个活泼可爱,作战勇敢,是连长王廷法的宝贝。

5月21日,国民党军队集结几百门重炮,对浦东解放军阵地狂轰滥炸。入夜,蔡司庙阵地上洒满鲜血。连长王廷法借着月光,从坍塌的战壕里用双手挖掘出11名小战士的遗体,将他们按平时行军的队形排列在战壕边上。

听讲解员说起这动人的一段,我们的眼眶早已一片模糊。

时任28军军长朱绍清将军在总结浦东战役时说,在胜利形势下所产生的“背着背包进上海”、“蒋军是溃散之师,不堪一击”的轻敌思想和急躁情绪在整个浦东战役的参战部队表现太突出了。

部队渡江后,敌人望风逃窜,绕着太湖追了一圈,也没有结结实实打一仗,憋得大家唱起了这样的快板:“过江过江,没放一枪;追击,追击,不堪一击。”大家都认为,解放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