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州留下了扰乱视线用的信息,多少猜到了点身后发生的事情。
只是他一直没能注意到那块场地还有着自我修复的能力。
因为棋局的原因,他以为自己在秘境中已经过去了很久。而一出秘境就和那个道士殊死相搏,神念扫到了其中怪异的地方但没有机会验证。
他假装无惧,实际遁走的这一路上不断变换方向,保持着远离案发现场的角度,不曾停歇。
空灵传承所在是和六国类似的“偏远之地”,这些地界一般不会出现太过强大的修士,方才遇见的那个宗门应该和青山派相似,已经是该地域地头蛇一般的存在。
如果没有发生什么大事,或者刚巧有人经过,一般很少遇见太难对付的人。
上次在渝州城边上纯属意外,刚好碰见了那两个人争斗,虽说也间接救了云州一命。
这次却没有再那般碰巧,他一路潜行,沿途数千里并未遇见阻拦。
第二卷的修为,四境之间有多少差异云州还不很清楚,但他知道修到最后,一步跨出就是数里之遥,神念一扫方圆百里尽收眼底。
云州已经足够小心,多次改变方向,一路上也并没有留下痕迹,如此才敢暂时放心。
只是这张才换上不久的面孔,又要说再见了。
修行越到后面,更换面孔的收益就会越小。比如白宿眠,在渝州城外碰见他时几乎没有犹豫就认了出来。
当然那也有其他的原因,比如一些并不麻烦的推理。
云州自己在上个时代也是一个不弱的修行者,他知道一些不通过面貌认人的方法,比如灵光印记。
只是现在的他还无法避免。
借着水汽化成的一面镜子,云州重新调整了一下面容,那位浮灵境的小弟子不需要担心,他最多还记得自己原先的样貌,不会有更多的信息,而另外两个人都已经死去,就更无法指认。
他暂且放下心来,钻入了一片深山老林,在一处山崖上挥拳打出一个洞穴,暂作容身之所。
方才对战之时他有所感悟,但间不容发之际,就像中年道士说的那样,确实没有太多的时间给他参悟。
所幸那种感悟还记在脑海里,云州盘膝而坐,神念回到体内灵光之中。
据说《踏天歌》原本记录了六卷经文,但是岁月太过久远,如今广为流传的只有第一卷“踏天”,而其余的不知所踪。
有此珠玉在前,世间修行之法也就循着旧制,皆是以六卷划分,才有了如今修行境界的概况。
云州从《踏天歌》中初步了解了这个时代的修行,在《空灵经》的指点下终于有了相对完整的认知。
可以说身携空灵仙君的传承,除了还未出世的第三卷,他在这方面的知识已经不弱于任何人。
而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彻底明悟第一卷,掌控灵力和外界的联系,以求某一刻顿悟便随时可以见云。
身负踏天、空灵两部绝世典籍,云州也验证了他早前的一个猜想:
像《踏天歌》这样的经文,不管是因为时代背景所限,还是当年的人太过惊艳,总之从创立之初就已经考虑到了一种近乎神迹般的兼容性,以至于他再修《空灵经》毫无阻碍。
或者说,这是补天经文共有的一种特质。
而《空灵经》也是在当年第一部经典的框架下继承发展而来,融入了空灵仙君这一路修行成就补天的独有理解。
云州取出神念探入石牌中再次研读。
不是他上次看漏了什么,而是这部经文中确实也对“隐晦灵光”提及甚少。
云州的第一点灵光是在诸法乱象中引出了一点交集所得,而后因为“以道御法”的“以人御法”的再次思考确认了第二点。
后面陆陆续续收集,甚至感悟《空灵经》后可以浮灵千万,几不可计数,奠定了他如今的修为之基。
但是这些,都是在感悟中采撷的“道果”,是随着他对修行的理解加深而出现的明亮指引。
与此不同的是,那数量更加庞大的“隐晦灵光”就像从虚无中突然出现的一样,在他引动灵光游遍周身时,仿佛是依附着“道果灵光”自然产生,感应更弱,数量不一,甚至没有光亮。
但真实存在。
云州能感觉到两者之间若有若无的联系。
他百思不得解,只能将疑惑暂且按下,引动灵光继续在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