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江这个商业巨镇,已是烟火万家。
青石巷、窨子屋,高墙窄巷、深宅大院,大宅门、太平缸……
三点二万人口的洪江,仅报馆就达十八家、钱庄二十三个、学堂三十四所、戏台四十个、青楼五十多家、烟馆六十余家,酒楼、客栈无计其数。上百个作坊、近千家店铺以及数不胜数的宫、殿、祠、院、庵、堂……洪江城恰如一幅直观明、清市井社会全貌的清明上河图,而这些背后,叙述着洪江的流金淌银、珠光宝气,这就是它的豪门霸气。
洪江起源于春秋时期,成熟于唐宋,鼎盛于明末清初。有“小金陵”、“小重庆”、“小南京”之称,这足以说明她的繁华。他处于中南与西南交界之地,是西南通往内地的咽喉瓶颈之地。而洪江则是古蜀、滇、黔进入中南的第一个繁华商务集市,其“扼西南之咽喉而控七省”的特殊地位,让洪江商城早在明代便有了一定的规模,成为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随着商业的兴隆,各处客商云集,城内店铺林立,作坊成群,形成了商城的繁华荣茂。康熙年间,更是发展成“商贾骈集、贸团辐辏、成屋鳞次、帆墙云聚”的西南商业都会。商贾、游客和流寓之人纷至沓来,行商流动,来往返复;坐商久居,繁衍子孙。在这座地地道道的商城,人们每天能听到洪江的“三响”:数银子的响声、码头上划篾片捆扎木材的响声和戏院里唱戏声。洪江商人经营着木材、桐油、鸦片等生意,每天上演着财富的故事。
洪江是淘金者的天堂,大多巨商来到洪江时两手空空,白手起家。然而不出十年,就是腰缠万贯,富甲一方了。洪江有句老话叫“客无三代富,本地无财主”。说的是洪江发财的都是外籍商人,但再富也富不过三代。因为这块黄金土地上淘金的人太多,竞争非常激烈。
洪江建立了一个运转自如的商业系统,涵盖了运输、税收、金融、服务、教育等最新潮的商业社会所必需的各个行业与部门,其中尤以先后存在的钱庄、银号最为突出。洪江以木材、“洪油”(洪江桐油)、鸦片、白腊闻名于世。在洪江商城的30多个行业中,木材、洪油是它的起市之本,也是财富之源。
洪江从一个不毛之地,一个原仅是古龙标县的属地,进而跃开为西南、中南之间的商贸重镇,是畅通的沅水给它带来了显赫地位与繁华。这是一座流出来的商都,水毫无疑义地成为它的经济命脉。
有人以为洪江这个地名是流经此处的一条河流的名字,其实不然。洪江位于沅江之滨,是沅江的上游流域,因先后汇纳几处支流,至此江面变宽,水势浩大,宛若一股洪流,于是就有了“洪江”的称谓。
洪江不仅是沅水带来的商城,而且是海上丝绸之路非常重要而且必须经过的中转之地。从成都到西域的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避开三峡险滩,通过重庆酉阳、秀山的酉水进入古黔中郡郡府之地辰州的沅水,再从沅水到洪江,从洪江换巫水上贵州至沅水尽头的清水江黄平,最后换成马帮运到云南入缅甸,进印度,到达西域各国。
自唐朝开始,华东货物经长江到沅水要运到云南、四川、广西、贵州去,船只都要在洪江这里停下来换成小船,再逆着巫水和沅水上游而去。明清以后,这里千帆竞渡,是鄂、湘、滇、黔、桂物资集散地,被称为“五省通衢”。正如芙蓉楼碑廊中石碑文描述的一样:东去巨舻摇橹下,西来小艇扬帆过。看将滚滚若湖汐,激石冲回漩似螺。可见洪江的水路有多么繁盛。在光绪年间时,洪江流传一句谚语:汉口千猪百羊万担米,比不上洪江犁头嘴。洪江地处沅水与巫江的交汇处,巫水入沅的地方形似犁头,因此得名“犁头嘴”,这是洪江最早形成的码头。而汉口是长江的一个重要口岸,明代时,汉口已是朝廷商业重镇,是中原、关陕与西南、南方商业贸易的枢纽。最为重要的商业枢纽汉口,在当时却不及洪江。
另说洪江码头。洪江沿江有48个水码头,而且十分出名。洪江商业网点大部分靠近港口、码头,同行业均聚居一方。如古老的木行业均设在洪江最早的犁头嘴至大湾塘河边,主要便于接待木客,照管水排。
民间有传说,洪江48个码头的来历与神秘的湘西巫傩文化有直接关系。洪江三面环水,水是洪江进出湘西的主要通道,也是洪江经济的主动脉。因此,在洪江盼水是商人和工人们的最大愿望。每遇久旱无雨、年成不好或地方不净,老百姓便会请高僧、道士、巫师设坛做法,洪江人称“打醮”。从设坛起香到散香前,48天时间,任何人不准吃荤、宰杀,据说按照老辈留下来的规矩,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