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有了城墙的保护,也让各地来的商人也更有安全感,更加安心。
大力发展服务业的同时,广志县内部也在推行农商并重政策:一是鼓励发展手工业和加工业,县内居民生产的产品,马家商队帮助向周围郡县和羌胡部落销售,商队收取佣金;二是统一按两成收取商税,一次收取、定额定量;三是成立马家钱庄,对有意发展农商,但资金不足的,发放贷款予以支持;四是试行存款和当票制度,随时兑换,以马家信用保证;五是保护个人合法财产,任何人包括马家在内不得侵犯。
以上十一条加上踏实河畔实行的六条,合称广至17条,随着各地客商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知晓,让很多流民、甚至一些徒附和仆役都迁移到广至。
周围郡县的世家大族对此倒是乐见其成,这些贱民走了之后,让这些老爷们省了很多心,起码本地社会治安、人身安全好了很多。
聪明的人自然是有,明白有人方有一切、人是万事之本的道理。
作为一个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时代,对人口重要性的认识还停留在两脚牲口的世家大族眼里,自然是无所谓的。
广至县域大多是戈壁沙漠,踏实河流量不大,原有的农庄、坞堡、牧场已经占满,新来的人口基本安置到祁连山北麓,也就是马家堡一带迁移,占了很多羌胡部落的牧场,开荒种地。
好在马家堡周围的羌胡部落一般不大,马家和他们的关系都不错,为了安置人口,马暃买通了周围各个部落的头人,用大量的财货把他们迁移到县城,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
那些牧民改名改性,全部加入马家堡,从事畜牧、养马、皮毛加工等行当。
十七条出台后,看到县城的面貌日新月异,马陵现在充满了干劲,全身心都放在了广至县城。
马家堡就全部放给了马暃去管,张择这个老头子也算是见过世面的,自然不会留念小小的广至,仍然带着自己的儿子居住在马家堡,过着教书育人和田园诗歌的生活,颇有些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在和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