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玛丽小说网 > 筝途 > 第二十三章 可怜饭桌

第二十三章 可怜饭桌

老师是朋友吗?周小津答:我们是发小。

这样的答案难免让宋子桥怀疑,周小津有吹牛皮的成分,但她也不好当面戳破什么,只能去向季童打听,但季童对周小津的真实身份并不知情。在张广军的筝行里,周小津和宋家姐妹一样,都只是筝行外聘的古筝教师,至于他们的来头,季童并不知晓,古筝琴行的老板招人只看手上功夫,谁还去调查老师背后的生辰八字、祖宗十八代?

就像季童对宋子茵宋子桥姐妹俩了解多少,对周小津的了解也不可能比她俩多了。令季童比较伤心的是,周小津要辞职了,明天开始就不在筝行上课了。

周小津说下次如果他还有机会到画安来,一定会替筝行的孩子多上些课,并且是免费替筝行打工,不收取筝行的课费。

好老师是吸引生源的重要因素,最近不少学生给筝行带来新的生源,就是源于周小津的教学口碑,这下周小津要辞职了,季童还发愁不知该怎么跟那些筝童家长交代呢。她只能在周小津离开画安前夕,尽可能都将那些学生召集来,让周小津为他们上课,哪怕是上个大班课也行。

张广军的女儿阿宝肯定是要去蹭课的,就连张广军的学生李小杰也来了。李小杰的到来是赶了巧,他是闽南筝代表家族“李家筝”的第十代传人,早就随家人迁居花城,五六岁开始学习钢琴,到了十岁,爷爷考虑到出生于古筝世家,“李家筝”的家族传承不能断,便亲授他闽南筝的筝艺,李家又有“易子而教,方可琢玉成才”的祖训,便又让他同时拜张广军为师,张广军是闽南筝新一代传承人里的佼佼者,在张广军的悉心教导和训练中,李小杰进步神速。

因为李家如今举家生活在花城,只有假期才会到闽南来找张广军学筝,这次放寒假来向张广军学筝的第一节课就遇到了周小津给筝行孩子们上集体课:《战台风》。

《战台风》这首曲子虽出于浙派古筝,但是古筝曲中流传最广的曲目之一,每一个学筝的筝童学到七级时,都要弹一下《战台风》。张广军把筝行里已经学到七级的筝童都集合到大教室,除了筝童,师傅张阿弟、师哥张顺也来了,坐在大教室的后面听周小津上课。

张阿弟就是想亲眼来看看让陈玉春洋洋得意的这个新弟子,到底水准如何。张顺也跟着师父张阿弟来一瞧究竟。

周小津课上到一半,教室门被小心翼翼推开,宋子桥领着吴茱萸弯身弓背、蹑手蹑脚走进来,本想找个角落的位置坐下,周小津却朝吴茱萸指了指,说你过来。于是吴茱萸便成了这堂课的小助教,配合周小津示范弹奏。吴茱萸已经跟着周小津上了几节《战台风》,他原就在表现力出彩,弹奏规范后,示范起来越发有模有样。

张阿弟和张顺都把脑袋伸向一旁的张广军,张阿弟悄声问张广军,这个小孩儿在你筝行学多久了?弹得不错。筝行学员众多,但张广军每一个都认识,独独这个吴茱萸眼生得很,这时候宋子桥便凑过来得意洋洋地指着自己,说吴茱萸是她的学生。众人都向宋子桥竖起了大拇指,说她教得不错,宋子桥又感到心虚,如今的吴茱萸已经不能纯粹算她的学生,他古筝弹得好,功劳已经不能只算到她一人头上,甚至吴茱萸在跟她学筝时,她给予的教学距离专业很远,存在很多偏差与不足,也让吴茱萸与专业的孩子出现了很大的差距。甚至这些年,居晚秋不让吴茱萸跟着她学筝了,她和姐姐宋子茵还会时常把吴茱萸的演奏视频分享给其他筝童和家长。

吴茱萸是她的一张招牌,而她却不能成为吴茱萸的招牌。这让宋子桥很是惆怅,心底里五味杂陈的,如果她是一名优秀的老师,学生就会以她为傲,更不必另投师门,家长也不会小瞧她,怨怼她,自己也不必被轻视,受窝囊气。说到底都是自己手艺不精惹的祸。

吴茱萸有着清晰的未来规划,只不过要去实现,过程会遇到很多困难,有困难一个一个去克服就好了,那么她呢?她的未来规划又是什么?

周小津的课已经接近尾声,周小津在学生们期待的目光中亲自为大家弹奏了《战台风》。整个教室鸦雀无声,就连最后一排的老师们也被周小津的筝声带入那个渔民们与台风搏斗,终于战胜,尔后继续投入热火朝天劳动的场面中,久久无法回神……

………………

医院里的陈玉春接到了张阿弟的微信留言:师哥,运气不错,晚年还能得此高徒,咱们闽南筝的传承未来可期。

陈玉春看着张阿弟的微信正一头雾水呢,张阿弟就传了几张周小津上课的照片,以及一段他弹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