蔼蔼暮色中,一辆公务车从省城榕州出发,向画安小城驶来。
副驾驶座上黑色尼龙大衣的中年男士是省文旅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的李灵副处长;车后座上是两个人,戴着金边眼镜,一身职业装的中年女性是省文旅厅艺术处的副处长徐婷;她身旁文质彬彬的年轻人不是别人,正是如今古筝界最出圈的筝坛明星唐天齐,被誉为“古筝界的郎朗”。
“谢谢两位处长,陪我走这一趟。”唐天齐说道。
前头,李灵副处长回头冲唐天齐微笑了一下,一旁的徐婷看他则生出了姐姐看弟弟的亲切感来。
徐婷说:“不是我们陪你走这一趟,是你陪我们走这一趟才对。”
唐天齐来榕州举办古筝音乐会,这是文旅厅艺术处对接的重要的艺术活动,唐天齐到了榕州自然要去拜访闽筝掌门人陈玉春老先生,不巧的是,陈老先生目前在画安养伤,于是徐婷便和唐天齐一道,有了这次画安之行。
徐婷这次来画安也不专程为探病,她还有重要的公务。
闽南筝作为闽南文化的代表,跻身中国九大古筝流派行列,可是在传承发展上却令人担忧,虽然民间学闽南筝的艺人尚有一些,但零零散散,第五代传人中较为优秀的当属省邮电艺术团的古筝首席沈月老师,第六代则是画安艺术学院的张广军,他们在闽南筝的传承上发挥了自己所能,可谓呕心沥血,但相比其他古筝流派,闽筝队伍显然不够壮大,像唐天齐这样的优秀顶尖人才更是缺乏,长此以往,一大古筝流派徒有虚名,大概率要被历史淘汰。
这门古老艺术在明清和民国时期都发展得欣欣向荣,到了新时代,若成为历史遗珠,那这代人将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徐婷和李灵此趟画安之行,正是省政府和省文旅厅的决定,必须从政府层面采取举措,更好地抢救、保护和传承闽南筝这一“艺苑奇葩”,实地考察闽南筝申报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事宜。此外,唐天齐这样的古筝明星来闽,也是难逢的好机会,可以召集闽筝传承人们一道开个座谈会,听唐天齐分享一下他的筝途,从中汲取经验,探讨一下闽南筝如何培养自己的“唐天齐”等事宜。
对于徐婷副处长和李灵副处长在画安文旅局领导陪同下突然造访医院,陈玉春很意外,躺在病床上都手足无措了,老人家心里头过意不去,为自己的受伤惊动了省里的领导,但听两位处长说明来意后,陈玉春又安心了,甚至为自己这一场受伤感到庆幸,如果不是这一场受伤,恐怕还不能这么快将这一班人聚到一起。
在唐天齐一行到来前,张阿弟因事先没有得到消息,遂已经离开医院,返回家中,接到张广军告知电话,更无瑕到医院接待两位领导,而是立马致电自己的学生张顺,让其到画安来。
张顺是为数不多的“张家筝”传人里将古筝当作主业的传人,出生于画安的张顺十岁那年偶然到张家做客,看到张阿弟正在演奏古筝,就像陈玉春当年看汤友璋弹筝那样,一听倾心,自此痴迷于古筝。90年代,张顺考入鹭岛大学艺术教育学院,师从“焦派筝”创始人焦海大师。毕业后,张顺成了一名文艺兵,在榕州武警指挥学院当兵。在部队的日子里,身为艺术文化宣传与普及教员的张顺,取材军旅生活,创作了不少古筝歌曲。部队转业后,他为了继续自己的“古筝梦”,毅然放弃了稳定的工作,辞职创办了“南乡筝屋”,承担起了为闽筝事业培养学生的责任。
然而,闽筝的发展现状让张顺十分揪心,全国弹筝的学生数百万,但知道闽南筝的却少之甚少,他不止一次与师傅张阿弟交流过,长期以来,闽南筝不能被更多人所了解,其主要原因在于它的音乐风格与潮州筝乐、客家筝乐风格相近,使不熟悉音乐风格的人不易分辨。一定要让“张家筝”为代表的闽南筝获得更多的关注,这是张顺的心愿,也是张阿弟的心愿,陈玉春的心愿,是所有闽南筝人的共同心愿。
所以,张顺一直和师父张阿弟一道,致力于向省级部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事宜,企图不遗余力地抢救、保护、记录南筝的传统技法。再不保护就来不及了,除了传承人问题,“张家筝”还面临筝丝难觅的困境。张家搊筝传统技法需要用到传统技艺制作的钢丝筝,但张家因一度没落,经济拮据,张家人不得不忙于生计,而张家以前的古筝在上世纪60年代被毁,导致钢丝筝近乎绝迹。张顺的“南乡筝屋”里,还摆放着一台16弦的钢丝筝,也是目前仅存的一台16弦钢丝筝,这是张顺亲自修复的,而目前社会上尚无专业制作和销售钢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