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玛丽小说网 > 筝途 > 第十七章 一气连枝

第十七章 一气连枝

识到自己过分了,刚才实在是没忍住。

病房门关上了,苏媛一回身就看到了陈千禾,只能尴尬地笑,也不知道陈千禾是否听到适才在病房内,她是如何欺负她祖父的。

陈千禾自然都听到了,除了尴尬,她却不敢气愤。

陈玉春教授之于闽筝的关系,就像一个家的家长一般,而自己是这位家长的嫡亲孙女,亲孙女都不愿意支持爷爷的闽筝事业,又有什么资格拦着不许别人嘲笑呢?

陈千禾发现,这时这刻,自己似乎并不能从闽筝的行列里择出去,闽筝掌门人是她的亲爷爷啊,谁打闽筝的脸就是打爷爷的脸,谁打爷爷的脸就是打她陈千禾的脸。

而她陈千禾,没资格发怒,没底气回击。

也许在爷爷心目中,她才是那个最让爷爷失望和伤心的人。

病房内,周小津重新坐回到陈玉春的病床前,他替苏媛道歉,安抚陈玉春的情绪,给他信心。

他说:“陈教授,您别在意苏媛的话,她有口无心,您别生她的气。”

陈玉春没和苏媛生气,他之所以深受打击是因为他知道苏媛说的都是事实,这才是他气馁的地方。

“她没有说错什么,是我力有不及。”老人眼角流下了眼泪。

遥想1950年的夏天,他在榕州偶然听到汤友璋先生的筝乐,一“听”钟情,立志学筝。演出后,他四处打听汤友璋先生的住所,功夫不负有心人,十七岁的他终于有机会跟着四十多岁的汤友璋先生学筝,此后,每逢放假,他都要千里迢迢去到汤先生家里学筝。先生见他求艺若渴,便引荐他认识了同时期另一位筝家——张永芳先生。

彼时的闽南,筝乐已不如早期盛行,弹筝人所剩不多,汤友璋先生是“汤家筝”的代表,张永芳先生是“张家筝”的代表,“汤家筝”与“张家筝”又是闽南筝的重要组成部分,两位先生知道陈玉春未来会当老师,便把“汤家筝”与“张家筝”的手艺全都倾囊相授,那些不对外传的珍贵曲谱也全都交到他手上,就是希望有朝一日他能将闽南筝发扬光大。

他学筝的历史,几乎与共和国同龄,这几十年来,祖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实现展翅腾飞,而闽南筝在他手上却只能低翔,发展远不如其他流派那么蒸蒸日上,当他意识到差距时,自己已然进入暮年。

为了给闽筝重争一席之地,他重新梳理学生时代所学的“汤家筝”与“张家筝”的筝艺,对闽南筝的演奏技法和特点进行深入总结;因为闽南筝曲的曲名多富有诗意,或似词曲牌名,他便对闽南筝曲进行了曲名源考,对乐曲的表达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艺术提炼;在保留闽南筝曲古朴、典雅、幽静的艺术特点上,完善了乐曲的意境、形象、意象表达,顺应了审美的时代发展;此外,他举办“闽筝传承班”,创办“八闽筝团”,带领筝团,哪怕自费演出,也力求活跃于全国各大音乐舞台,以完成闽筝传承与发展的使命……

但,他垂垂老矣,终究是老骥伏枥。

就像马拉松的长跑,前半程落后了,后半程再咱们快马加鞭,也无法弯道超车,尽力缩小差距都几乎耗费他的全部心力。

老人躺在床上,挫败感如惊涛骇浪,劈头盖脸,一浪又一浪,叫他喘不过气来。

他从未感觉如此靠近那扇门,门的另一边便是另一个世界,那只手已经握在了门把手上,随时都可能转动。只要门把手一转动,门就会松开,他的身子就会从这边跌入门的另一边,那是另一个世界,黑咕隆咚,冰天雪地,再也无力改变和弥补一切的绝望,没有希望,只有真空。

老人已经感觉到了窒息,好在一只年轻人的手及时握住了他的手,给他带来希望和曙光、温暖和力量,他说:“只要活着,一切就还有机会。”

老人睁开了眼睛。

不知何时,他竟闭上了眼睛,他感到后怕,他已是耄耋之年,随时都有闭上眼睛不再睁开的危险,这一次他幸运地又睁开了眼睛,映入眼帘的是年轻人温暖、友善、俊美的面孔。

他对老人说,都说闽南筝与潮州筝、客家筝同气连枝,渊源不浅,闽筝与秦筝何尝没有渊源?

老人感到诧异,这在筝界领域,极少有人提到这种命题,也很少有人做这方面的探究。历史上,中原人士几次大规模南迁,衣冠南渡,八姓入闽,将丰富的中原文化带来闽地,使原本落后的闽西南地区渐渐繁华起来,中原筝乐正是随着中原人士的南迁,传播到闽西南一带。另外,历朝历代,北方艺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