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老家和丈夫儿子团聚。只是当战争结束后,各地的交通还不便利,回乡几乎成了不可能的事,同时大姨和妈妈也到了要嫁人的年纪,最终在白沙村民的帮助下,李外婆给李大姨找了个上门女婿—一个随同李外婆一起背井离乡来到白沙村的孤儿,同时承诺只要有一个男孩姓李,其余的都跟大姨丈姓张(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姨的两个孩子一个姓李一个姓张的原因。)这对上门女婿来说可是天大的好事。因此大姨丈把李外婆当成自己的亲妈来照顾,把李妈当成自己的亲妹子来疼。
李外婆一辈子除了把自家的两个女儿养大成人,就是希望能够找到自己的丈夫和儿子。但在局势还未彻底稳定下来的年代,找两个人谈何容易。李文娟在心中暗暗发誓:等考上大学后一定要利用暑假和表哥一起回一趟外婆的老家,看能不能找到,自己的外婆和舅舅的消息,让这个疼爱自己的老人一家团聚。
“去田里挣工分了。”
“外婆这是姐姐熬到苦梨汤,不会苦,味道可好了。”李文斌看到李文娟将苦梨汤放在桌上自豪的开口。
“外婆,这苦梨汤最祛暑了,我今天熬了点您可不要嫌弃啊,还有这桃子是小斌和我一起摘的,很新鲜。”
“外婆,您先喝一碗苦梨汤,结结暑气,剩下的让小斌帮您放到井里冰镇着,到时候大姨他们回来正好结暑。”李文娟帮李外婆倒了一碗递到她手上。
“真好喝,囡囡的手艺真好,不知道以后要便宜谁家臭小子。”李外婆尝了一口便称赞道。
“外婆。”李文娟不好意思
的开口。
。。。
李文娟和李文斌给李外婆和李姑姑家送完苦梨汤和桃子,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往家中走去。。。
☆、进城
时间飞逝,开学就还剩几天时间了。这天一大早,李妈做好饭就把李爸和李文娟从床上挖起来,准备到县城里帮李文娟几个扯一些布,做一身衣服。
“赶快吃,不然赶不上镇上到县城的公交车。”李妈给李爸和李文娟各夹了一筷子酸豆角。在这时候一天只有两班车去城里,早上七点一班下午两点一班,如果没有刚上早上这一班,只能下午再去城里了,这样根本没有什么时间再逛一逛县城了,这样很划不来。李妈一行人要赶上早上这一班,下午回来。
初秋的早晨还是有点凉,晨风吹来,李文娟忍不住缩了缩脖子。坐在去镇上的拖拉机,李文娟坐惯了21世纪的气沉猛的坐拖拉机刚到非常的不舒服,整个人都靠着李妈身上,望着拖拉机过后扬起的尘土对去县城里没有了当初的兴奋。这时候的道路还是黄土路,还没有铺柏油路,尘埃很多,道路也还不平整,有点坑洼。不过幸好坐在拖拉机上四周通风,凉风习习,拖拉机的颠簸还是比较能够忍受。
拖拉机大概开了一个小时,才到镇上,幸好现在还不到七点,还能赶上去城里的第一班公交车。镇上的房屋会比白沙村,看起来好一些,在众多的房子中还能看到几栋刷了白墙。在房子的墙壁上也写了一些如‘打到牛鬼蛇神等’标语还有大字报等。
“囡囡,还看什么?赶紧上车啊,等会就没座位了。”李妈一把拉住自家的女儿在李爸的带领下往刚停下的公交车冲去。
李文娟被李妈打断了自己观看这七十年代中期的乡镇的景象,匆匆的随着李妈往公交车挤去。
公共汽车是很老式的那种,开在颠簸的沙路上,一摇一晃,还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一上车汽油味变扑面而来,李文娟坐到李爸占好的位置,赶紧把窗户打开,这才感觉好多了。李文娟在以前读大学时,因为在大学城里面离市区会比较远,出去一般要坐公交车,坐着坐着也就习惯了。可是这颠簸的道路,摇晃的公交车,浓浓的汽油味,让原本远离晕车的李文娟霎时肚子里一阵翻滚。
“来,囡囡,这是妈妈昨天摘的橘子,虽然还不熟,但是你把这掐碎的橘子放到鼻子下就好了。”李妈看到女儿一脸不舒服的样子,赶紧将准备好的橘子掐碎,递给女儿。
这样摇摇晃晃大约过了两个小时,公交车才停靠在上阳县城的停车场。
这时候的上阳县城远不能和21世纪那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相比,不过这时候的上阳
县城也有它自身的味道,整整齐齐的柏油路,青砖黑瓦白墙的平房。那引人注目,铺天盖地的各种标语,宣传画,大字报,将整个县城拉入红色的海洋,向人们宣示了这一场轰轰烈烈的红色革命,给人们留下了这个时代最鲜明的特色。
这个时候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