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不是杨烈故意的算计,但如今的杨阜的使命已经达成。而且即便是曹操这里,也面临着和袁绍的大战,急需着安抚占据司隶校尉部的鲍鸿和杨烈。
所以也催着杨阜把这个消息,送往长安和西凉,尽快吧杨烈的兵马牵制在凉州,免得他有着余力,来到河洛之地,在两方大战之时,搞风搞雨。
毕竟,许都一方,就不敌河北袁绍,如果双方对战,变成三方博弈,到时候局势更加复杂不说,就以鲍鸿和杨烈一贯的做派和立场,偏向于谁,还不一定呢。
所以,杨阜顺利的离开了许都,让曹操等人放心的是,即便杨阜还没有见到鲍鸿和杨烈,大尽在咫尺的新郑张绣以及坐镇阳武的徐晃两部兵马,却还没有什么异常,根本没有对于许都曹操一方动手的任何迹象。
即便如此,曹操本就多疑,还是召集一些谋士,询问他们的看法。
“主公,不用担心司隶之地。”
曹操刚刚提起话题,就有人上前直接说道。却是董昭。
别看此人矮胖,有些貌不惊人,但是,不管是曹操,还是荀彧,程昱等曹操属下谋士,却都明白,此人并不简单,当初天子驾临许都,始作俑者,就是此人,不但直接说动满宠,在没有得到曹操军令之时,抢先带兵,前往洛阳,占据了先机,对于大势时机的掌控,极其精准得当,就是对于军略谋划,那也不是弱者。
“额,公仁。这么笃定?说说你的理由。”
曹操听到董昭说的如此肯定,心里高兴,开口询问到。
“鲍鸿杨烈,占据司隶校尉部,兵马数量虽然不多,但是,,却极其精锐。可以说,天下之兵,无出其右。要说他们两个胸无大志,我觉得许多人肯定不信。但是,我却敢相当肯定,这次袁绍和我们的交锋,他们绝对会袖手旁观,不会主动参与,除非有人故意惹上他们。”
“为何这么说?”
这下,别说曹操,就是所有在场之人,都有了兴趣,看向董昭,等候他的解释。
“别的不说,先说这次流言,别人暂且不提,当时参与北宫之人,董卓一方,李儒已死,死无对证,唯有当时守卫过北宫的西园军以及北军所部的杨烈鲍鸿仍在。但是何曾听到他们对于这次流言,说过一句话?这表明什么?“
说到这里,董昭环顾四周众人之后,继续开口说道。
“这说明,不管何太后乃至于少帝,是否仍在人间,对于鲍鸿和杨烈而言,绝对算是一桩难题,几乎等于骑虎难下。毕竟,如果太后少帝仍在,置许都天子处于何地?诸位可别忘了,当初天子东归,这二人出力不少,简直可以说是殚精竭虑,一手策划不说,还出兵压制李傕郭汜一干西凉诸将,才使得天子能够顺利东归洛阳。”
“都能这位天子一回到洛阳,就继续宠信那位草包国舅董承,不但把当初灵帝指定的辅政大臣太尉杨彪,都放在一边,更是听信董承,把杨烈和鲍鸿,赶去了一片荒芜的长安三辅,连带的逼着当时的河南尹杨琦,辞去河南尹的职位,好为他们瓜分河洛土地,而打通门路。”
“但就是如此,鲍鸿和杨烈依旧一言不发,只是紧守潼关,保证长安不受洛阳影响而已。绝对表明,他们并不看好洛阳天子以及那位国舅董承,撇清的心思和态度,昭然若揭。只不过,他们两个受过灵帝恩惠,不想和当今天子过于计较,毕竟怎么说,那也是灵帝的骨血。”
“果不其然,天子并不是一个明君,连守成都做不到。搞得洛阳一团糟,还诱发了军士哗变,朝廷难以为继。逼不得已,四处求援,但就是对于长安,却在董承的一手操纵之下,冷眼想看,即便是近在咫尺,却也不愿亲近。”
“按说当时,如果天子坚持,让鲍鸿杨烈在长安,救援洛阳,可以说,以长安之能以及两人麾下的兵马,汉室绝对不是如今的模样。但那两人,确实有着一个极大的缺陷,绕过所有的公卿大臣,根本并不看好他们,这也是他们对于汉室天子,只是维持一个基本的体面,却不愿意涉入朝堂太深的根本原因。”
“不是别的,而是这两个人在朝堂上的根基太浅,他们知道,以他们的根基,站立在朝堂之上,绝对会被多方掣肘,而最终一事无成,甚至还会被人陷害,从此一撅不振。所以,我敢断定,以后不敢说,至少这一次,不管是鲍鸿还是杨烈,绝对不会对于许都有着染指之心。毕竟,占据许都,就要面对宫中那位天子,你们觉得,董承之事,不会重演?“
“说的不错,还有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