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越来越高。
而这位冯公子也算的才高八斗,能吟诗作画,与他父亲也就是天囊之别,在当地也是个文雅的人物。
冯公子也自我感觉不错,文人有的那种清高,自以为硬骨头,能看穿古今,针砭时弊的性子这位全有。
于是有人溜须拍马,要他出本诗集什么的也好流芳传世。
冯公子一想,可不是,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的,不做点儿什么,百年后谁还知道他这个文雅人?
反正老头子有钱,一向儿子要啥,尤其是与这文雅事儿挂上钩的老财主都会不遗余力的支持。
冯公子不但将自己的诗稿,还将自己一些文友啊,师傅的诗作全部整理了出来,一来丰富诗集,二来也有炫耀之意——看看本公子的朋友满天下啊。
选好了诗文,冯公子就将稿子交给自己一位姓方的朋友,人家家里就是搞印刷的去印刷了。
这姓方的公子与冯公子好到可以换衣服穿,平时也拽几句诗文,兴致一来,问冯公子,他也有两首新作能不能印在一起?
冯公子当时事忙,看也没有看,就同意了。
诗集印制了出来,老财主有钱啊,看到儿子出息了,都能出诗集了,可给祖上添光了。
于是老财主狠狠地印了一大批,四下送人,显示儿子的出息。
这么传来传去地,这诗集就传到了罗玉京城里。
每个朝代都会有没有本事靠歪门邪道往上爬的人,此时不例外的,京城里也有那么一位守城的将军。
这将军本来就没有文化,罗玉又一直没有战争,想往上爬可不容易。
这天无意间在家中翻书——没有文化可以拿书本经常装装风雅也未尝不可!正好来了位老友,这人却是有些文化的,顺手从将军手中拿过冯公子的诗集翻开了一会,忽然惊喜道:“将军,你发达的机会来了!”
原来这诗集里,有那么一首诗,里面居然隐含了当今皇帝的名讳,并且那么不巧地,这名讳在诗中的含义可不是什么好事儿。
如果歪曲地解释成辱骂当今皇上狗屁不通,根本没有治理才能,早就该有明君来代替,勉强也能说通。
那样,这本诗集就成了叛逆之作。
将军大喜,马上将诗集送给先帝,将朋友对于那首反诗的解释依葫芦画瓢地对先帝说了一通。
先帝拿了诗集一看,果然就是那么个意思,勃然大怒,下令将所有涉案人员全部抓了下大牢审理,看看究竟是谁这么大胆,想要篡位。
第二百零一章 飞来横祸
于是,从冯公子,方公子,老财主以及那诗集中所有的作者,他们的朋友家人,甚至是印刷的工人,买书的商人,但凡有一点牵连的全部都被抓了起来审问。
不过都是些文人,别看平日说起时局来慷慨激扬,但是进了大牢看到那阴森恐怖的地方,腿就开始发抖了。
虽然心里明白,这事情只要承认了就是死罪,但是他们架不住严刑拷打。
有人先就受不住,按照审问者的意思,开始胡说八道。
明明不过是失误,最后生生地在严刑逼供之下变成了有意为之,还扣上了聚众谋反的大帽子。
随着被牵扯出来的人越来越多,事情从小山村很快转移到了京城中。
冯公子为了求得一个痛快全尸的死刑,竟然招出诗集中有首诗是苏尚书指点所做。
于是苏尚书的府邸马上被包围查抄,苏尚书莫名其妙。
他根本就不认识冯公子啊。
州府衙门将他带至冯公子面前时,那个已经被吓破胆,被打的体无完肤的冯公子指着苏尚书一口咬定,那首诗是他授意所写的。
苏尚书好不容易从冯公子颠三倒四的话里认出眼前这个青年,不过是曾经路过那个小山村时,冯公子在朋友的穿针引线下,见过苏尚书一面。
当时那个青年勤学好问地拿了首诗来请苏尚书指点,他碍于朋友的面子,指出其中几处用词不够准确的地方,也不过就是帮着修改了几个字而已。
何况,这首诗并不是那首被认定有篡位嫌疑的诗。
只是,有人既然存心讨好先帝,见逮着了尚书如此大鱼,天赐的好机会怎么能放过?
于是,莫名其妙的,那首反诗就被栽到了苏尚书的头上。
所有涉案的人都被打怕了,在暗示之下,一口咬定那反诗是苏尚书所为。
先帝震怒,下令凌迟处死苏尚书,他的家眷男丁全部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