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所知道的宋朝御史一样,只是个八品的小言官,也是能位列朝堂的品级最小的官员。
“朝堂之中无小事。”厉御史看了公孙奉之一眼,带着一丝不削说道。
公孙奉之虽然年轻,可是在自小生长在官宦世家之中又岂是好惹的。
“厉御史难道连小事大事都分不清吗,赈灾官吏贪赃枉法,克扣赈灾款项证据确凿你不参,而一个小小的文士被皇上派往南方,你却参,这就是今朝御史大夫应该有的作为吗?”公孙奉之看着厉御史大声问道。
“公孙大人,要知道这话是不能乱说的,赈灾官吏克扣赈灾之款,你可有证据?是哪位大人克扣,证据何在,若公孙大人能马上拿出来,历某自然也参,只怕你是无凭无据逞口舌之欢。”厉御史看着公孙奉之的眼中更加不削,若不是投错了胎,凭着自己的能耐还能比不上眼前之人。
“厉御史既然如此正义,那我公孙奉之若是不将证据拿出,让你在这朝堂之中参上杨大人一番,似乎太对不起东北受难的百姓了。”公孙奉之脸上笑起,眼睛里意味不明,只是那眼神却是带着嘲讽的。
只见他上前一步,看着皇上说道:“皇上,臣来早朝之前正好收到一封万民血书,肯请皇上过目。”
看着公孙奉之传上去的东西,简忻微微惊讶,没想到她第一次上朝就能遇上这样刺激的事情,心底暗暗猜测那血书上写的是什么,不过她毕竟对这朝廷不了解,即使多想,也还是毫无头绪。
明宗看了眼呈上来的血书,脸上表情阴晴不定,要知道大宋除了对灾乱之地行养病之策外,剩下的赈灾款项则是拨给那些老弱妇孺的,毕竟这民心如何都是要的,一个大的国家,若是连灾民都不救助,那这国家便真的离心了。
而血书上写的却是滴滴是血,国家行养兵之策本就是不停的亏空国库,可不想这单单的养兵策便留了那么多的漏洞让人钻,明明只招了一个兵,却硬是塞了十个名头,有这样多的空名头吃着国家的饷银,竟然还要克扣那些士兵的粮饷,明宗拿着血书的手越来越紧。
更可气不是这些,最可气的是赈灾用的银两居然被赈灾官员吞没了三分之二,三分之二,那是多庞大的数字,明宗将手中的血书一扔,扔到了地上:“来人,给朕把杨参议给我绑了。国库空虚,难民生活水深火热,你倒是朕的好臣子啊,不顾难民死活贪墨灾银三十万两,真是朕的好臣子。”
听到皇上的话,一个站在前面的大臣站出:“皇上,杨老大人一心为民,那是众所共知的,怎么可能会做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皇上莫要听信他人谗言,冤枉了老臣,寒了臣民的心哪。”
“柳大人,这如何能算谗言,万名血书难道还不代表什么吗?若不是杨大人弄的万名哀悼,怎么可能会出现这样的血书。”公孙奉之看着那个站出之人大声问道。
简忻看着公孙奉之微微摇头,却不知道她摇头的同时公孙睿也是看着自己的儿子微微摇头,如此大的事情上凑竟然也不和他商量商量,这混小子。
“血书难道就不能仿造吗?杨大人在受灾之地辛苦赈灾,尔等却在这里毁谤人家的名声,这难道就不使人寒心吗?”柳大人看了一眼公孙奉之,而后才看向皇上。
“奉之,你可有有其它证据证明杨大人做过这些事情。”明宗沉声问道。
“这……”公孙奉之不禁迟疑,眼睛却是看向另一处,那是一个头发斑白的老人,伛偻着身子站在朝堂之上,若不是顺着公孙奉之的视线,简忻怎么也不可能注意到这个老人,那是一个满脸皱纹的老人,从他的官服可以看出,这个老人的官职不大,想来也是御史一流。
还不等简忻从看到这么老的人还在朝堂之上反应过来,便听“扑通”一声跪下:“老臣有证据。”
第九章 早朝下
简忻讶异的看着朝堂上的场面,这事情还真是越来越有趣了,这个老人,简忻在禁中之时倒是有看到他和公孙奉之接触过,联系现在的场面,这血书怕是就是这个老人给公孙奉之的吧,想到公孙奉之的身份,尚书之子,也就不奇怪为什么要让公孙奉之将奏折呈上去了,这样的血书才有分量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