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三个字。
张成说的慷锵有力。
听到这话,朱元璋的眼神渐渐变了。
他的脑海中,竟是不由浮现当年经历过的悲惨场面。
残骸遍地。
饿殍千里。
对乱世的百姓们来说,‘活下去’是多么有力的一句话?
朱元璋陷入了沉默!
尽管,他在这之前对所谓的‘商业改革’,还是持有偏见!
可如今,亲眼目睹了家乡百姓们的全新生活之后,他不禁在内心里开始自问……
这士农工商,几千年传下来的至理名言,当真对吗?
“张大人,你如此鼓吹工人、商人。”
“可农人呢?”
朱标忽然想到了什么,不由皱眉,道:
“倘若人人都去行商,那岂不是无人耕种?没了粮食,就算这工业之道、商业之道能登天,可人终究要吃饭!”
“这饭食,又该从何而来?!”
“吃饭的问题……”
“的确重要!”
对于朱标的质问,张成倒是没有半点异样。
而是点头道:
“你这话问的没错,倘若人人都从商做工,谁来务农?”
“对于这个问题,我能给出的回答,便是……”
“发展农业!”
朱标闻言,脸上的表情渐渐凝固。
发展……
农业?!
这东西,还能怎么发展?
不就是把禾苗种下去,然后精心侍弄,看天吃饭吗?
“张大人,你这发展农业,是何意思?”
朱元璋忍不住发问道。
“字面意思。”
张成点点头道:
“而且,你们来的正好,这几天恰好是县衙的试验田采收期,像红薯、土豆什么的,这些东西一旦确定采收没有问题。”
“那么要不了二十年。”
“全大明,绝不会再有饿死人的情况出现。”
他这话并不是在朱元璋面前夸大其词。
毕竟。
系统发放的种子,可是前世最优质的那一批产品。
红薯的产量可以做到亩产平均六千斤,如果是合适的地,加上适时的育肥,亩产万斤也不是不可能!
至于土豆……
这玩意,虽然产量没有红薯那么大,但三五千斤还是没问题的!
“二十年内,让大明再无饿殍?”
听到张成这一番话。
朱元璋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惊骇。
大明承平才几年,到处都是百废待兴,这种情况下,二十年内能做到全国没人饿死?
怎么可能!
别说是大明了,就是以富裕著称于史的宋朝,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张大人,这农业之事乃是国本!”
“可不是你能开玩笑的!!”
朱元璋下意识的加重了语气。
表情渐渐变得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