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茫茫人海之中能够结为夫妻,这是前世修来的缘分。11kanshu.com老爹老妈对此深信不疑。他们在坎坷人生旅途中相遇、相知到相伴,走过了风风雨雨几十年,相互尊重、相敬如宾、直到永远。
老爹老妈都崇尚科学,从来不搞迷信。什么鬼呀怪呀他们通通不信。可他们相信上帝,相信命运。他们认为人的一生老天爷早就安排好了的,上帝在天上看着你呢。老妈常对我们说,他和爹的结合完全是天意,是上帝的安排,命运的巧合。
两位老人究竟有着怎样的情感传奇,这还要先从下面两个故事开始吧。
首先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二十世纪初叶。
流经村旁的那条河叫九湾河。河水清澈见底经久不息,它的源头来自遥远的巨峰山,一路狂奔,绵延好几十里,途中七折八拐直奔渤海湾。通过一条大潮沟与大海相连。在大潮沟的两侧是一片一望无际的滩塗,一排排方方正正的的盐池子沿着海岸线向两侧延伸。那是国家的一个大盐场。在九湾河与大潮沟的交汇处,一座低于路面的石拱桥横跨河中。连接着河两岸的公路。人们称这座桥叫“九湾桥”。桥的上游是九湾河的淡水,下游便是大潮沟的海水。这儿离大海还有十多里,站在桥上也根本看不到大海。但是受大海潮汐的影响,潮沟里潮起潮落的景象也很壮观,让没有见过大海的人,在此也会感受到大海的魅力。这座桥的桥面很低,落潮时可以看到两个大大的方形桥洞子,水从洞中流过,到了涨潮时就什么也看不见了。水会漫上桥面。初一十五涨大潮时,水头很高,汹涌往上猛涨,一直向上游推进直到很远。
听老人们说,这座桥是日本鬼子侵略中国时修建的。通过这座桥,他们把从这里掠夺的海盐和矿产源源不断的运往车站码头,再运往国外。
离九湾桥不远的南岸,坐落着两个相邻的自然屯,前面的叫南屯,后面的叫北屯。在一个春末夏初的傍晚,从九湾河的对岸,急匆匆走来风尘仆仆的一家人,来到桥上,稍作歇息了一会儿,便起身挑起几件简单的行李,直奔北屯而去。在一个好心人的帮助下,借住在一户人家的门房里,算是安顿了下来。
这家的男主人姓石,是位木匠师傅。他们是从北方很远的一个庄子过来的,为的是在这边揽到了一批活。因为他们没有固定的住所,所以只能在哪里干活就把家搬到哪儿住了。
他们的祖籍远在山东,早些年逃荒,哥仨儿一起来到了东北,后来为了生活,方便找活干,便各奔东西,自寻出路,从此也就走散了。这位师傅排行老二,他的哥哥和弟弟也不知道落脚在什么地方了。他说只好等以后再慢慢找吧。他有三个女儿两个儿子。时年两个儿子都已十来岁了,跟着他学手艺。他手把手地教,把自己所有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的儿子,两个儿子也很争气,又都天姿聪明,加上勤奋好学,小小年纪就已身手不凡,一些零星小活也能帮助爹一臂之力了。一家人的日子过得虽不富足,倒也吃得上饭,挺有奔头的。眼下他们最大的心愿,是多挣点钱,置上一处房子有一个自己的家,不用到处迁徙。
他领着两个孩子早出晚归风雨无阻,到处揽活干,挣的是微薄的收入。有一天,在外出干活的途中,经过北屯身后这座小山的后坡,一块荒地映入眼帘,让他眼前一亮。他身不由已的停下脚步,仔细打量着周围的环境,这里杂草丛生、乱石林立,
是一个没人管的荒山坡。他来来回回的用脚步量着,不由得心中暗喜,心想:好好收拾整理一下,这是个不错的房基地。还不用花买地皮的钱。只要自己出点力就行了。主意打定,他说干就干,每天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后来带上全家老小一齐上阵。他们割除杂草、清除石块、开山辟石、挖土造地,就象愚公移山一样,经过大半年的努力,终于开垦出一块够盖上好几间房子的地来。后来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盖起了五间简陋的土平房。望着自己的亲手建起来的房子,他百感交集,长长的舒了一口气说:“我终于有家了!我有自己的房子了!”他再也不用四处搬家过着“溜房檐”的生活了。
有了自己的新家之后,他们还在继续努力,一边外出赚钱一边利用业余时间整理开垦周围的荒地,搬走石块,挖土垫地,先后又扩建了好几间房子,形成一排总共十几间联为一体的两个独门小院。房前屋后栽上了杏树、大枣树,大街上和四周能栽树的地方全都栽上了树,有杨树、柳树、槐树等,把这个当年的小荒山变成了一个绿树成荫,生机勃勃的世外桃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