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明白其中关键。
“奉主上以从民望!”
荀彧掷地有声道。
如果荀潇在此的话,定然会有些惊讶,因为与后世所传挟天子以令诸侯有些许不同。
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大汉本位,后者,则是曹操本位。
荀彧是大汉忠臣。
一直是大汉忠臣!
曹操深吸一口气,身形微微后仰,心中受到极大震动,一时竟不知该说什么。
其实,前些年他便听过类似的话。
那时实力弱小,不曾考虑。
如今手握三州,贤才无数,恰逢此时,倒是个好时候。
只是,还有必要?
扶汉,或是覆汉?
曹操一时犹豫了。
如果是多年以前,他定然毫不犹豫,征西大将军便当进京勤王,讨逆!
然而如今的他,已经看透了这世道。
十八路联军讨董,唯我曹孟德真出兵!
天下诸侯数十家,竟无一人是汉臣!
既然无人能承载我大汉征西大将军的理想,那就变成最大的拳头。
如果是文伯的话,他怎么想?
曹操忽然想到,有些懊恼地一拍大腿。
信寄早了!
早知道还有这回事,就在信中提一句好了。
文伯每每有惊人决断,事后证明往往是对的,他能参考一二就好了!
“主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昔年晋文公迎周襄王大驾,高祖为楚怀王发丧,终是赢得天下归心!”
“天子蒙难受苦,但想必也能理解主公,先前徐州有陶谦作乱,主公忙于征战才无暇顾及,天子定然知晓主公的拳拳忠心。”
“奉天子乃大顺、大略、大德、大明之事,不可轻断。”
“如今天下纷争,诸侯并起,如若他人得先,于主公极为不利!”
荀彧见曹操还在犹豫,却不知道他想着荀潇,连忙又劝。
说事实,讲道理,荀彧不可谓不尽心。
曹操心动了,但又没完全动。
主要是荀彧最后说的那句有些吓唬人,如果其余人奉迎了天子,那我岂不是成了反贼?
袁绍会不会动心?
曹操沉吟半晌,最后化作一声叹息:“还是等文伯凯旋再议吧。”
说完,自己都不禁笑了笑。
不知从何时起,竟将文伯与荀彧相提并论了?
要知道,荀彧可是被他称作“吾之子房”的人。
“文伯?”
荀彧也愣神片刻,随即笑道:“文伯确有才能,即便在士族中也可谓英才,只是年纪尚轻,怕是不懂天下大势。”
曹操顿时也哈哈大笑。
他是不懂,但是在桃儿面前吹牛的时候,一定懂!
信中的他,方才是惊才艳艳!
其中缘由,曹操自然不会解释给荀彧听。
这事情就没法解释!
荀彧等人或许知道文伯的才能,却不知道他的才能到底有多少。
但是我知道啊!
曹操心中莫名有些暗爽,脸上笑意更浓了。
荀彧哪里知道他在笑什么,随后又劝了几句,依旧无果。
无奈之下,他也只好先下了马车,从长计议。
不同以往,逢迎天子一定得让主公做才行!
如果去了别处,难保不会是才出狼群,又入虎口。
荀彧立于冰雪之中,看着远处孤零零又洁白的山峰,也觉得有些孤单。
他想到了天子。
他此时便像拿白雪皑皑的孤峰吧?
“文若,主公如何说?”
正当荀彧感慨之际,后方有一骏马提速赶来。
是荀攸。
荀彧索性也懒得回马车,找了匹马翻身骑上,伴在大军一侧随行。
二人并驾齐驱,一路商讨。
“逢迎天子百利无一弊,你说主公为何犹豫?”
听完大致情况,荀攸不解问道。
“我也不知,主公只说待文伯回来再做决断。”
荀彧想了想,还是没想到此事跟荀潇有何关联,只好作罢。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