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红楼梦》中,赵姨娘要求探春照顾自己的同胞兄弟,称其为探春舅舅。贾探春小姐是如何说的,哪个是我的舅舅,九省检点王子腾才是我的舅舅,他算是什么舅舅,姨娘也是知道的,他只是一个奴才罢了。
三国时,曹姓与夏侯姓出于同源,似乎是曹操祖先由夏侯族出继,或者相反。同姓不能为婚,是古代中国的铁律伦常,可是,曹姓和夏侯姓依旧世为姻亲,只因表面已经不是一个姓了。中国古代更看重伦常本身而非血缘实际。因此,无论张嫣是否为鲁元亲生,在礼法上,这对舅甥的阻力是一样大的。
这与张嫣的现代认知相悖。
因此,在帝后婚礼上,张嫣的心理活动,是针对这个悖论的。
哪怕世人反对,她也觉得,只要她和刘盈没有血缘近亲,他们就是可以在一起的。
哪怕世人反对。
必须承认,婚礼上的张嫣,心情还是很晦暗的。
她刚刚做了一个重大的人生决定,她不知道前路是好还是不好,但是,她需要继续往下走下去,于是,她的心理诚实的反映出了她的惶恐。她需要给自己一点信心。她需要让自己坚信自己是正确的。哪怕,这样的心理活动的确有点偏激。
张嫣也曾作出过努力,她曾经问过刘盈,“如果我不是阿母亲生,你是否就能爱我。”
当时的刘盈否定了她。
这便是当时的伦常给出的力量。
因为这个回答,再加上后来刘盈的反应,张嫣才真正绝望,以至于后来出走未央宫。
也许有人会问,张嫣为什么只用了一个问句,而不是明确的告诉刘盈,自己不是他的亲外甥女,让他再做选择决定。
我想,在这个时候,惯来勇敢的阿嫣还是有点胆怯了。她还是会害怕,害怕如果自己说了,不仅得不到刘盈的真情以顾,反而连过去的舅甥情都要失去。伦常与信念有关,但与感情无关。他们之间缺的不是感情的浓厚,而是信念的松动。
张嫣至少希望,就算她离开,在留下的刘盈心目中,她的形象依旧是美好的。
这也是她在最后的绝望中,唯一一点小小的坚持。
※※※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男主刘盈:
刘盈爱张嫣么,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刘盈是土生土长的古人,他自有他的道德准则和人生信念。
关于舅甥为姻,这个问题,很复杂。五伦中的确没有明确规定禁断,但我估计,在当时众人的认知中,这也是件不适合成就的婚事。有点像现在的律师钻法律漏洞。明明知道是不好的,但是法律的确没有明文规定,因此无法定罪量刑。
另外我们必须说一件事,西汉的时候,错辈为婚是很常见的。即贵族男女中,辈分相差有差的,依旧可以缔结婚姻,这个不受任何指责。
于是舅甥婚姻这件事,就出现了两极分化。心理宽一点的(如吕后),就心安理得,觉得有什么大不了,挺好的,还亲上加亲,永保张吕两家富贵呢。道德洁癖重一点的,如刘盈,就悲催了,此人纠结了很久,很久。
婚前的刘盈是纯粹将张嫣当做晚辈来宠爱的。婚后么,虽然尴尬,但是,他也必须得承认,阿嫣已经是他的妻子了,而且,与阿嫣相处时间长,日久生情。这情分,中间有多少是舅舅对外甥女,有多少是丈夫对娇妻,他自己也分不清,也不敢分。这段时期,他对张嫣的感情处在压抑状态,被那张叫做伦常的井盖给压着,不得宣泄。可以预见,如果这张井盖掀了,会出现一个爆发。
正因为他娶了阿嫣,而不能给阿嫣一个做丈夫的感情,所以,这段时间,他对阿嫣也很愧疚。这种愧疚,积压到最高点,就是天一阁当夜。
关于修改版中的天一阁事件,我是从阿嫣角度写的。阿嫣不愿意在春情撩拨下付出自己的身体,但是,如果刘盈有自主意愿的话,她是愿意配合的。为此,在觉得刘盈有意的时候,她决定试最后一次,放下自己的骄傲,用她自己的话说,这次,她真是卑微到尘埃中去了。可是,结局还是失望。为此,她极度失望而至于绝望,以至于第二天清晨就直接出走。
那么,没有直接描述的刘盈呢?
在当时的春药药效下,他是否真的有自主意愿?
我觉得,是有的。
关于刘盈对阿嫣的感情,刘盈有自厌,有自苦,有占有欲,有愧疚感。当夜,醉酒的作用和春药的药效下,剥去了他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