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祸了。”
“嗯!”
爷爷、奶奶虽然话少,但慈爱不舍之情早已满溢。
90年代的偏远山村,电虽通,但精贵,仅用来照明。
夜色降下来,家中的火塘熄灭,就意味着全家该休息了。
母亲早早收拾好要带走的行李。
大部分是家中亲戚赠送的农家自产,鸡蛋、腊肉、野菜干、菌子、野坚果。
满满两大兜子。
夜很静很静。
彷佛可以听见隔壁房间堂弟、堂妹梦中的低语呢喃。
彷佛可以听见爷爷傍晚的叮嘱。
彷佛可以听见家人们的不舍和想念。
在胡思乱想中,自己也深深的睡去。
睡得很深很香。
一夜无梦。
清晨的山村总是伴随着鸡鸣,狗是不敢乱吠的。
主人家的脚和棍子可不是吃素的。
母亲早起把一切都收拾妥当之后,方才把我唤醒。
草草的湿毛巾一抹脸,跳上二爷爷家的牛车。
爷爷、奶奶、二婶站在车边。
奶奶递过来几个麦饼。
“狗子,路上慢慢吃。”
“好嘞,奶奶,你们啥时候来靖城看我和大哥。”
“得闲就来,得闲就来,记得听话。”
上坡路很陡。
二爷爷牵着牛在前,母亲在车后时不时需要辅助推一把。
远远的还看的见爷爷奶奶还在祖屋门口站着,看着。
直到顺着山势过了第一个弯。
饱含亲情的彼此目光,穿过山石依然连接在一起。
他们彷佛还在站着,看着。
从村子到镇上车站,全程约十三公里。
山路路况很差,车辆通行困难。
除了人行,牛马车外,几乎没有车通过。
前三里翻过进村的小山包。
剩下下山的土路尚有十来公里,人虽有近道可行,但坡极陡。
前世父亲五年后自筹捐款修了小学学校。
七年后地方政府筹措资金修建了供水供电设施。
十年后才多方筹措把老家的道路修建起来。
后面国家富裕政策越来越好,又数次改建,最终还是通了柏油马路。
【这世能更早点吗?】
我们搭乘二爷爷家的牛车。
6点从村中出发,紧赶慢赶终于8点半以前到车站。
上了回靖城的班车,摇摇晃晃6个小时方才至靖城。
路途中的弯道据有心人统计过一共207道弯。
班车内,汗臭味、呕吐味、各种行李散发的各式各样的气味百味交杂。
车辆摇晃发出的咯吱声,孩子哭声,交谈声,呕吐声,驾驶员的骂声此起彼伏。
如此煎熬的六个小时,相比起后世一个半小时的高速。
真是趟艰难的归途!
唯一不同心情的是:
看着家中刚入住不久,崭新的小院。
与后世的破旧大不同。
你能看得到过往行人眼中那满满的羡慕。
未闭的深红小铁门,告示着家中有人。
父亲公务繁忙,常规时间是见不到人的。
稍作判断,是大哥在家。
“大哥大哥,我们回来了,快出来提东西。”
一向沉默的大哥铁传旗。
欢喜着走了出来,忙着帮母亲手上背上的东西接下。
【马上开学高中三年级的大哥身材中等,性格内向,成绩优异,为人坦诚低调。】
【大概明年将以优异的成绩被京城大学录取。】
【可惜调剂专业后学农,毕业后一路被社会毒打。】
【成家后将个人生活重心偏向家庭,还算平淡且幸福。】
忙碌的人民公仆父亲。
农转非在政府后勤做临时工的母亲。
高中三年级的学生大哥。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我。
这就是我当前的家庭成员。
饭后进屋。
客厅有父亲用他那粗糙手艺打造的沙发、茶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