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公元前581年,鞍战之后九年,晋国主席晋景公驾崩在厕所,儿子晋厉公即位。刚亲近权力的君主,就像刚追求女孩儿的男生一样,最担心的就是外人捣乱。外人,特别是外国人,一把大兵压境,国内野心家浑水摸鱼,就要颠覆他的政府。所以,最好稳住楚国。
晋国的这个意思被国际观察家——宋国执政官华元看出来了,晋国去年派遣楚囚钟仪回楚当和平大使,就是个与楚国息兵的信号。
华元就出来斡旋,对晋、楚两国说:“两国相斫,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最终两败俱伤,我们中原小国也跟着受罪,巴尔干国家无所适从,跟谁不跟谁都要挨打。”
“是啊是啊,其实我们也不希望南北交争,生灵涂炭。”
华元也不是外人,就是夜登楚营,劫持子反(楚国“大纨绔”),解退楚庄王围兵的那个。他在楚国当人质期间跟楚令尹子重成了朋友,又送给楚庄王一架“绕梁琴”,其声嫋嫋,绕于梁间,循环不已,是我国古代四大名琴之一。喜欢音乐的楚庄王爱不释手。华元本人又跟晋国执政官栾书私交甚厚,晋、楚两国都给他面子,把他当联合国秘书长对待。
经过华元努力,终于在晋厉公第三年,晋楚达成和平协议,盟于宋国西门之外。两国宣布裁减武器,归还战俘,收容难民,终止冷战。这就是“华元弭兵”。
晋国之所以向楚国妥协,目的是腾出手对付西边的秦国,解除西方侧背威胁。
晋厉公先礼后兵,跑到黄河边上去,约秦桓公过河来盟誓。可是老秦胆子小,不肯涉河。于是搞了个夹河而盟——晋文公重耳的重孙晋厉公,与秦穆公的重孙秦桓公,在互相猜疑之中,隔着黄河两岸,互相宣布对方是自己的好朋友。两个秦晋之好的国家,已经不相信任到了这个地步。究其主要原因,仍然是四十年前先轸那场崤山歼灭战,使秦国太伤心,太伤心,恨死了晋国,总想找机会打架。
夹着黄河盟誓,扯着嗓子互相宣布对方是朋友以后,秦桓公依旧暗自磨剑,自己不好直接出马,就怂恿白狄攻晋,结果被晋国人碾成炮灰。
下一年,晋厉公四年的春天,为了打击秦国本土,晋厉公发出诸侯征集令,齐、宋、卫、鲁、郑、曹、邾、滕八国大会京城洛阳,朝拜周天子之后,就准备伐秦(晋厉公刚上台,谱摆得就很大啊)。
既然是伐,就要大张旗鼓,否则就是侵,就是袭了。于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战斗檄文产生了,朗诵者是晋国大夫吕相【注释1】(也叫魏相)。笔杆子吕相跑去秦国是这样数落秦国的。
“过去啊,我们晋献公跟你们秦穆公相好,戮力同心(成语出处),结为秦晋之好,儿女亲家。当我们献公辞世以后,秦穆公呢,不忘旧德,使我们晋惠公可以继承晋国大统,但是(一‘但是’就坏了),秦国又不能成就其大功勋,在韩原用兵,打我们。(其实是晋国背信弃义在先。)不过呢,秦穆公也知道良心发作,后悔了,(是不是‘良心发现’,随便你晋国怎么说啦)又让我们的(流浪汉)重耳登上君位。
“我们晋文公重耳登基以后,就亲自跋涉山川,往东征讨诸侯,使诸侯们去朝拜秦国,这也就还了你们秦国的恩情了(这事各种史料上没有记载)。郑国人憎恨你们秦国人,于是我们晋文公联合你们秦国出兵围郑(其实主要是重耳维护本国霸权的考虑),可是秦国擅自撤兵,偷着跟郑国人讲和。这事被参与围郑的诸侯知道了,都骂秦国不忠,要打秦国,可是我们晋文公拦着,使你们秦军顺利撤回,我们对秦国简直有再造之恩啊。(承让承让!)”
“不料,我们晋文公刚死,秦穆公不来吊慰,还出兵打我们的相好国家,于是我们就在崤山搞了那么一下子(这一下子就避重就轻,一语带过了)。可惜,秦穆公还是不觉悟,还想联合楚成王跟我们作对,好在楚成王死了,秦国才没有得逞(这事又是一个死无对证)。”
接下来,吕相又继续往新任秦君脑袋上吐唾沫。这篇被后人收到《古文观止》里边的经典,实在是强词夺理,不论秦曲晋直,一概都赖在秦国身上。实际上春秋五霸之第四,秦穆公,一辈子帮晋国做好事,中间晋国人反复无常,有目共睹。晋国闹饥荒,秦国人卖粮食救济晋国人,秦国人没东西填肚子的时候,晋国人却不肯卖粮,还要趁火打劫,引发韩原之战。崤之战,晋国人偷偷摸摸往秦国远征军脑袋顶下毒手,这些下作招数,吕相就不提了。后边,秦晋令狐之战,本来秦国应晋国要求,护送晋公子回国登基,吕相愣说秦国是想入侵,打算“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