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大势所趋
为了保护中国的汽车工业,谈判组提出入世后要缓冲八年,以轿车为代表的进口关税不得低于30%,最后经过艰难的谈判,达成的结果是六年的过渡期,关税逐年递减到25%,基本实现了预定的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2001年的时候谈判组对WTO做了一个承诺:开放市场,进口汽车、零部件入世那一年的60亿美元作为进口基数,允许逐年递增15%,直到2006年取消配额为止。
从2001年开始到2005年,汽车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高达2350亿美元,相当于前面四个五年计划累计投资的总和。
2006年开始,汽车行业每年的投资超过千亿,到2009年达到2900亿,2010年井喷到6000亿,又比前面五个五年计划的累计投资还要高。
在这些巨额的投资当中,90%的资金来自外企、企业盈利和股市,国家投入不到1%。
具体到轿车的产量,2000年的时候中国的汽车年产200万辆,轿车60万辆,十年后达到1800万辆,轿车占到1000万辆,平均每年递增24%,而且是连续的,从未中断。
短短十年,中国的汽车工业从一个岌岌可危的行业变成一个令人振奋的行业,这是个骄人的成绩,也是中国汽车史上的一个奇迹,在世界汽车史中也是罕见的案例。
2006年以后,中国的汽车进口也在井喷,两年后超过300亿美元,增长了五倍,整车进口数量从一开始的4万辆增加到了40万辆,整整十倍。
与此同时,中国的汽车出口两也在井喷,同一时期内,出口总额从20亿美元暴增到460亿美元,出口远远大于进口。
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卢小天做梦都想不到会是这样的结果,现在大家谈论的还是中国的汽车行业如何生存,发展只是奢望。
蓝勇将眼睛眯成一条线,看着胸有成竹的卢小天陷入沉思,片刻后说:“你的意思我明白,21世纪的国际格局已经初见雏形,对中国的汽车工业来说,这是一次危机,不过有可能催生机会,只是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无形之中,蓝勇已经把卢小天提升到一个很高的级别来对话。
“当然是依靠科技的创新。”卢小天脱口而出,“纵观人类发展历史,任何一次工业危机都是依靠新技术、新发明、新突破来完成蜕变的,只有掌握先进的技术,企业才能在这场淘汰赛中存活下来,既要考虑眼前的利益,又要考虑长远发展,否则任何规划都只能是画饼。”
其余人相互看了看。
秦敖说:“国内的汽车企业大都没有自主研发的能力,更别说创新,照你这个意思,国内的汽车行业岂不是要全军覆没?”
“我只是照本宣科,不见得对,究竟怎么办,我也不知道。”卢小天见好就收,有些话能说,有些话现在不方便说。
秦敖说是实情,荷花汽车厂想要重获新生,最好的办法就是花钱花精力搞研发,可是不具备这个条件,那就只能退而求其次,从最简单的做起,转变思想,提升格局,安心沉淀几年,不要去做无谓的尝试。
荷花唯一的优势就是准生证,把汽车做出来不难,卖出去也不太难,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蓝勇说:“小天说得很对,我们绝度不能只顾眼前,样车的技术必须提升,否则只能是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创新咱们做不了,学习总会吧,依我看,最好把能用的先机技术都用上,就从发动机开始。”
秦敖长叹一声,“这些我们都想过,不过难度很大。”
“再难也要做,大的改动做不了,小的细节应该不难。”蓝勇体现出他的远见,提议道:“国家已经在提排放要求了,奥拓和云雀都弃用了化油器,而且我已经听到风声,国家正准备出台新的政策,很可能将化油器汽油机列入禁止之列,你一定要引起重视。”
卢小天暗暗吃惊,虽然政策马上就要出台,可是在没有公布之前,谁也不知道具体内容,蓝勇远在云城,居然能洞悉上面的心思,敏锐得让人佩服。
在这方面,国外要人性化一些,以德国为例,在出台新政策之前,一般会给企业两年准备时间,算是一种保护。
中国的汽车工业还不成熟,在摸索阶段做不到这一点,只能边干边调整,需要企业具备敏锐的洞察力。
“还有这样的事?”秦敖也是吃了一惊。
蓝勇说:“每一次新政策出台之前,都是有先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