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一个朋友向我推荐了《革命之路》。有一个很久不见的同学甚至非常隆重地给我留言说:“你一定要看看,兴许对你的生活会有所启示。”
于是在今晚,我终于坐下来,认认真真地看完了这部电影。片子放了十分钟,老公评论说:“给你推荐这部电影的一定是个文艺青年。”二十分钟后,他看了我一眼,再次评论说:“所谓的文艺青年啊,就没有一个安分的。”五十分钟后,他宣布再也不看任何一部文艺青年爱看的电影,然后起身去睡觉。
老实说,我也不是很喜欢这部电影,但是为了等待传说中的启示,我还是忍了下来。快两个小时的观影过程中,我上了两次厕所,吃了一堆零食,在电影快要接近尾声时,当看到鲜血顺着艾佩尔的裙子往下滴,启示总算来了——多数人都是被自己给作死的。
“作”在这里是个中性词。我没有任何要批判艾佩尔的意思,毕竟,作是她的天性,不作的结果无非是死于绝望而已。没错,艾佩尔就是传说中的文艺女青年,这样的人,如我老公所言,生来就不安分,所以她自然不会满足于纽约小镇看似平静美满的生活。她想逃离这一切,于是鼓动丈夫弗兰克和她一起奔向巴黎。
巴黎,在这里是梦想的代名词。艾佩尔憧憬着,到了巴黎,就能摆脱现有的庸俗和无聊,过上理想的生活。巴黎在那个年代的美国人心目中,简直就是一场流动的盛宴。一开始弗兰克也投入到这场追梦行动中,但这很快抵不过升职加薪的诱惑,他动摇了,决定留在原地。艾佩尔愤而打掉了腹中的胎儿,不幸大出血去世了。
导演也许是想用弗兰克的懦弱来衬托艾佩尔的果敢,可是我看完整部电影后,最大的感触却是对弗兰克的满腔同情。也许《革命之路》的寓意在于梦想和现实的冲突,可是我看到的却是一个不作会死的文艺女青年在成功地将自己作死了之后,又毁掉了整个家庭。弗兰克何其无辜,他只是个普通的好人,尽着一个普通人的责任,辛苦工作,照顾妻儿,可是这一切,都被妻子不想做个普通人的愿望给毁掉了。从始至终,他对奔向巴黎都没有由衷的兴趣,只是为了顺从妻子的意志而已。影片中有一幕,这个好人终于按捺不住,指责艾佩尔说:“一个正常的女人,一个正常的母亲,是不会为了什么劳什子空想而想打掉自己的胎儿。”
可是这一切在艾佩尔自己看来是正常不过的。她只不过是放纵自己的天性,没想到这种放纵带来的最后结果就是毁灭——她只是不幸中了文艺的毒。
没错,文艺就是一种毒,平常静静潜伏在你的灵魂里,根本察觉不到它的存在,一旦发作起来就足以带来灭顶之灾。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梦想诚然可贵,可是脚踏实地生活下去更可贵。但真正的文青是不会这样想的,对于真正的文青来说,没有什么比理想的精神生活更可贵,他们可以为了理想世界不惜击碎现实世界,哪怕理想只是镜中花水中月。
从这个层面来看,弗兰克显然更睿智,他早就认识到了,换一个地方生活并没有什么两样。可是在艾佩尔看来,在文青们看来,逃离本身已足够吸引,或许他们一生追求的就是不断地逃离,从此处到彼处,永无止息。当发现巴黎去不了时,她选择自行堕胎这种无异于自杀的行为,还是在逃离,这次她成功了,终于从庸常的生活中逃出去了。
可是弗兰克无处可逃,作为正常人的他只能默默活下去,承受应该承受的一切。我不知道艾佩尔为什么那么恨弗兰克,连著名的包法利夫人在临死之前,也握着包法利医生的手说:“你是个好人。”可是我们的弗兰克得到了什么?艾佩尔将对整个世界的恨意都转嫁到了这个无辜的人身上,她拒绝承认,弗兰克和她持有的人生观价值观完全不同。
可怜的包法利,可怜的弗兰克,可怜的千千万万娶了作死型女文青的普通男人。他们在结识这类女人时,往往被对方会演几出话剧、能聊几本小说这种文青气质所迷惑,没有想到,在这种表象背后隐藏着的是她们远比常人强烈的情感和敏感的神经,他们总有一天会发现,他们的文青妻子远比一般人脆弱、神经质以及歇斯底里。娶了一个作死型女文青回家,就像身边埋下了一颗炸弹,你永远都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突然爆炸。
作死型女文青最大的错误就是急急忙忙嫁人,嫁了人之后又抱怨对方不是她的灵魂伴侣,然后以此为借口要么忙着出轨要么整天折腾。从这个角度看王彩玲实在是太可贵了,她都那么孤单了,还是坚持着拒绝了一个平凡男人的求婚,只因为她认清了,他们不是一类人。
别说我在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