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玛丽小说网 > 你和那些好时光,总有一天会相遇 > 默认卷(ZC) §5 张爱玲和亦舒

默认卷(ZC) §5 张爱玲和亦舒

老实说我孤陋寡闻,直到前一阵看了闫红老师的某篇文章,才知道亦舒是张爱玲的粉丝。在此之前,我只知道亦舒是鲁迅的铁杆,且不说她曾经用鲁迅笔下的涓生和子君作小说主角名,单看文风就知道,短句子写得那么狠辣漂亮,一看就明白深得迅翁真传。

其实很难将亦舒和张爱玲联系在一起,最大的缘故是总觉得两人不是一个路数的。以为人论,亦舒是典型的现代都会女子,只可我负人,不让人负我,看她后来痛斥岳华等前任来,是何等的不饶人。张爱玲呢,骨子里还是有着传统女子的隐忍委屈,但她的委屈不是为了求全,而是因为自重,所以纵使和胡兰成分手多年,写起《小团圆》仍是绝不出恶语。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这只能是张爱玲的独有姿势。换了亦舒,便是“即使没有很多很多的爱,有很多很多的钱也好”。

总之,就算是爱,就算是要用男人的钱,姿态也一定要漂亮,一定要够理直气壮,所以,亦舒的笔下没有善于低头的白流苏,只有气势如虹的姜喜宝。白流苏幸好是遇见了还有良心的范柳原,姜喜宝呢,即使没有遇见勖存姿,也会遇见李存姿、张存姿。男人对于白流苏来说是雪中的炭,对于喜宝来说,只不过是锦上的花。

喜宝们是绝计不会让自己被男人辜负的。这也能够解释,为何同样是对金钱表现得斤斤计较的女作家,她们的后半生却截然不同。

张爱玲晚年凄凉落魄不可名状,年轻时那样出风头的名作家,后来竟然沦落到自己在纽约街头不断租房子。而晚年的亦舒呢,住在加拿大的豪宅里,写写云淡风轻的言情小说,窗外是碧蓝的天,即使有人质疑她晚年作品大不如前,但对于她来说又有什么关系?

亦舒对晚年张爱玲复出写作非常不以为意,曾经撰文说:“我始终不明白张爱玲何以会再动笔,心中极不是滋味,也是上了年纪的人了,究竟是为什么?我只觉得这么一来,仿佛她以前那些美丽的故事也都给兑了白开水,已经失去味道,十分悲怆失措。世界原属于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这是不变的定律。”我猜想,兴许她不是反对“偶像”复出写作,而是受不了“偶像”的凄凉晚景。

爱上落魄才子这种事,其实张爱玲和亦舒都干过,只是处理的方式完全不同。张爱玲决意和胡兰成分手后,还给他寄了写剧本的三十万。而亦舒就不同了,和落魄画家蔡浩泉分手后,索性连儿子都不要了,避得远远的,你可以想象亦舒会向困境中的蔡画家伸出友情之手吗?写到这里,好像是用亦舒的无情来衬托张爱玲的深情,对此我必须辩白一句,我绝无指责亦舒做法的用意,依我本人个性,处理的方式估计会和亦舒一样。亦舒的很多小说都透露着一层言外之意,那就是:动什么别动感情,伤什么别伤钱财。

对比张爱玲的小说,唯一做得到这点的只有《金锁记》中的曹七巧。至于这种价值观是无情无义还是明哲保身,那就见仁见智了。

再来说文风,中国女作家中很少有像她们这样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张爱玲的小说自不必说,完全就是小型的没落贵族史,亦舒书中的男女也无一不是熟读红楼诗经出口成章的,可是两人的文风完全不同。张爱玲的文章是工笔细描的金绿山水,亦舒则是惜墨如金的水墨写意。读张爱玲的小说如同欣赏画屏金鹧鸪,初见之下大为惊艳,久之容易头晕眼花。读亦舒则如听弦上黄莺语,初读只觉恰恰娇啼清脆可人,读多了就会厌倦其单调。读者阅读的心境往往与作者写书的心境相似,张爱玲最喜雕琢字句,看她的书有时要读出来,一字一句都不能轻易放过,亦舒写书全不费力,所以读者看起来也毫不费力。

要说异中之同,两人还真有相似之处。她们把言情小说写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她们对世态人心的刻画宛如名医手中的手术刀一样精准;她们都拥有相当多的粉丝,尤其以女文青居多;她们的小说均多警句,这些警句常被粉丝们挂在嘴边,奉为人生箴言。

说张爱玲写的是言情小说,估计张迷们会愤愤不已。事实上,她从小爱看的就是鸳鸯蝴蝶派小说,自己也曾说:“二十二岁了,写爱情小说却从来没有谈过恋爱。”她的小说兼具文学性和言情性,在严肃文学阵营中,她的小说无疑是最富言情性的,而在言情小说阵营中,她又是最具文学气质的。如果说《金锁记》为她奠定了文学史上的地位,那么《倾城之恋》《十八春》等则为她赢得了最广泛的粉丝群体。如果只有前者没有后者,说不定张爱玲身后就会如同大多数民国女作家一样寂寞了。

倘若在张迷中做一个调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