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么看起武侠小说来的,我想这要感谢我的儿子。在我怀着他的时候,妊娠反应很严重,说白了就是什么也不想吃,什么也吃不下,也许是为了维持收支平衡,于是就什么事情也不想做,什么话也不想说,什么兴趣也没有,整天没精打采,心情自然是不怎么好的,加上那时候刚刚从业余创作转为专业创作,急于写出一些好作品让人们看,那样的心情也是难免,所以总的来说那一段时间情绪比较低落。
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我开始看武侠小说。
还记得我看的第一部武侠小说是梁羽生的《萍踪侠影》,是我听了别人的介绍特意到书店去买的。看了《萍踪侠影》,又去借了一套《七剑下天山》,也是梁羽生的,读这两部作品,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现在已经说不大清楚了,只是记得这两套书都很好读,能让人一口气读下去,不觉得疲劳,也不觉得枯燥,就这样看起武侠小说来了。
后来听人说金庸的更棒,于是急急地去买了一套《书剑恩仇录》,这是金庸的第一部武侠小说,这部武侠书在我的眼前拓开了一片崭新的天地,我好像是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乡下孩子,突然地走进了一个神奇无比的世界,我好像第一次发现原来在我的生活之外还有着那样一个美妙的地方,在陈家洛、霍青桐、香香公主以及乾隆等人的种种纠葛中,我似乎找到一种全新的寄托,再继而又看了《射雕英雄传》以后,我对武侠几乎已经进入一种迷恋状态。
我一直以为我是一个比较平和的人,一向循规蹈距按部就班,平时的生活中好像没有什么值得入迷的事情,感情也没有什么大起大落。特别是搞了专业创作,生活更是很有规律,按时睡觉,按时起床,白天创作,晚上看看电视什么,就这样,除了写作,别的好像也没有什么业余爱好,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嗜好,我不会也不必为赶写一篇作品而通宵达旦,不会也不必为了某些家庭的困难而起早摸黑,日子过得真是平平淡淡。但是在有了金庸以后,情况却是大不一样,我抱着金庸的小说,真是夜以继日,废寝忘食,有时候实在看得太累,闭上眼睛歇一会,睁开眼来继续看,这也是常有的事情。
从此以后,我不断地购买金庸的书,从第一部《书剑恩仇录》到最后的一部《鹿鼎记》,只要是国内出版了的,见到就买。照金庸自己的说法,他一共是写下十四部长篇的武侠小说,他在《鹿鼎记》的后记中曾经用两句诗概括: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飞就是《飞狐外传》,雪就是《雪山飞狐》,连就是《连城诀》,天就是《天龙八部》,射是《射雕英雄传》,白是《白马啸西风》,鹿是《鹿鼎记》,下面依次《笑傲江湖》、《书剑恩仇录》、《神雕侠侣》、《侠客行》、《倚天屠龙记》、《碧血剑》、《鸳鸯刀》。我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买了其中的十二部,还有《白马啸西风》和《鸳鸯刀》,怎么也找不到,买不着,总是觉得很遗憾,想不到在六七年以后,我无意中在一个很小很小的书店发现了《白马啸西风》和《鸳鸯刀》的合订本,里面还有一个短篇《越女剑》,这好像是金庸唯一的一个短篇武侠小说,一见之下,意外的惊喜,当即买下,兴奋的心情不亚于当年。
武侠小说通俗好看,喜欢的人很多,于是我的这些武侠书常常被借走,有时流通量大得吓人,今天刚还来,明天又借走了,常常在我有想重读这些书的念头时,却不知道书在何处。借出去的书,有时候就像泼出去的水,再也收不回来了,我有许多书就是被借以后一去不返的,我多半并不怎么心疼,唯有金庸的书,我是很心疼的。有的借书人自借了书去,人也一去不返,我总不好追上门去要回来,也有的借书,借了书去不久又来了,可是并不见带书来还,来了几次也始终不提借书的事情,我又碍于情面,不好直说,憋在心里,真是不好受,这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自己活该。还有的情况更糟,那就是书根本不知道是谁借去的,要想讨还也没有个债主,这些给我带来过无限愉悦的书,也给了我一些烦恼。不过后来我很快也就想通了,书要不回来,就重新去买一套,花有限的钱买一个快活,还是相当合算的,所以金庸的好些书,我都是买了第二次甚至第三次了。
我懊恼吗?
一点也不。
读古龙则是后一些的事情了,读完了金庸,或者说读了几遍金庸以后,我开始转向古龙,古龙的书很多很多,要尽数读完是比较困难的,我只是尽力在找来读,不放弃任何一个机会,不放过任何一本古龙的书,每读一部,都会有快乐无比的感受。
我还买过和读过相当一些冒名顶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