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记:春秋兵器谱
如果你有幸生在春秋时代并幸福地当了兵或者一般士人的话,那就都要练习射箭。射箭不仅对力气有要求,而且那还是件技术活儿:前手如推泰山,后手如握虎尾,掌心如握鸡蛋,弓要拉满,双臂要求舒展并与箭平行,稳定到胳膊上可以放置一杯水。射箭时右手手指要夹住四枝箭,一枝射完了再射另一枝,不用松手就可连续射出。射出的箭要求直穿敌人咽喉,因为那里没有甲胄。这些要求针对的可不是步兵,而是站在奔驰颠簸的战车上的车兵。多不容易啊!
那时的弓已经使用“复合弓”,弓体由多种材料复合而成。这种弓的射击精确度和杀伤力都非常可怕,最大射程400米,有效射程60~80米,近距离可以射穿一头野牛,威力和有效射程相当于现代一般的手枪。
因为要将各种材料配合在一起,所以制作“复合弓”对工艺的要求就极高。首先讲究取材的季节和加工的气候。冬天采来柘木——必须选用柘木,是上等的制弓木料,把它浸在动物犄角熬成的胶里(最好是用大黑牛的犄角熬的胶),一直泡着,泡到夏天再拿出来加工,秋天再合成弓体。弓体是“三层合一”结构,非常硬,装弦的时候必须借助膝盖的力量才能把两头扳弯,并迅速装上弓弦加以固定。弓弦绷得紧极了,像琴弦,一拨就能发出响声——弦乐器就是这么起源的。弓体的中层是柘木薄片,外用几层上等竹片,最外层是牛筋,再用蚕丝绕紧,表面涂漆增加韧度。漆干之后再描上花纹、镶嵌金玉,弓角两端还可饰以华丽的动物犄角。制作一张上乘的弓一般需要花三年时间。漂亮的弓简直就是工艺品,那时过年过节诸侯之间不收礼,收礼只收漂亮的弓。
有了弓就要有盾,步兵盾高1米,宽60~80厘米,形制狭长,中间微凸以卸掉箭矢的打击力。内侧以木框为骨,外蒙多层麻织物和皮革,最后涂漆施以彩绘并绘以狰狞的兽头。这样的盾,没有金属护层,以养由基射穿七层皮甲的神力,完全有可能洞穿。
春秋时代,青铜戈、矛、戟是主战兵器。都什么样呢?矛的样子很像体育课的标枪,戈像大镰刀,戟则是二者的结合体:上边有尖(如矛头),脖子处平伸出横枝(如戈头),有的甚至联装了两件或三件戈头,等于是自上往下有三个横枝。戟合并了矛和戈的两种功能,它的竖尖等于矛头,可以刺;横枝起到戈的功能,可以钩、可以啄、可以割(这三者是戈的功能),成为春秋最流行最具杀伤力的青铜兵器。但是戟和矛、戈一样,都不能劈砍,这是青铜材料脆硬的通病。等坚韧的铁器时代来临以后,劈砍类武器如关老爷的大青龙偃月刀,才孕育出炉。
三国勇将典韦、吕布都使用戟。典韦的戟柄短,适于投掷,叫做手戟。辕门射戟的故事,就是吕布把他的方天画戟插在营门,一箭射去,正中戟的小枝(即横枝)。吕布的戟,横枝外端纵向又铸了一个锋利的月牙,可以当刀使,实际上叫戟刀。我国从前的机关大院封闭而保守的大铁门顶子上,还有这种尖东西的缩型呢——一排十几个小戟刀立在门上,防贼用的。上世纪80年代如果你放学回家晚了,就得爬门,从这戟刀顶上翻进去。回忆起来,着实郁闷而有趣得很。
如今美国人的警棍也是戟形的。曾经有一个美国警察,拿警棍上横生的小枝,从饼店偷着挑出一个多纳圈(Donut)来吃——那个戟翅正好可以穿进多纳圈的中心洞子。不料这事被饼店的摄像机录下来了,这警察为偷一个饼而丢了饭碗。
这里特别要说说戈、矛、戟的柄。柄不是一根光棍子(像古装电视剧上那样),而是硬木削成八棱体(横截面为八边形),外边再附上八片竹片,用牛皮带子像捆羽毛球拍那样,螺旋地把整个八棱体硬木与八片竹片缠紧。牛皮带子外面,再刷上血红色或黑色的漆,漆皮上面用彩色颜料画上图案,很精美。这种以木棒为芯,外贴多片竹片的柄,称作“积竹柄”,截面是椭圆形以便掌握。它的特点是有弹性和韧性,耐用,刚柔相济,坚韧不折。《三国演义》电视剧里那些士兵的枪都是一根剥了树皮的木棒连着一个铁枪头,吕布戟的那根木棒还是曲的呢,好差劲啊!
步兵使用的戈、矛的柄比车兵使用的要短,大致80厘米,单手使用,另一只手可以执盾,称为“干”(所以你知道“干戈”是什么意思了)。
商朝时候曾有青铜刀而没有青铜剑,到了东周春秋时代,就已成了剑的时代。刀就变得很少见了,这是因为青铜器不适合铸成刀。
刀的作用是劈砍,但青铜材料脆硬的弊端,使它不利于劈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