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玛丽小说网 > 一个人的远行 > 默认卷(ZC) §又见李潘

默认卷(ZC) §又见李潘

拿到李潘的新书《真不容易》,很是感慨。感慨的当然不仅仅是岁月。

差不多十年前,我就认识了李潘。那时她刚做电视主持人不久,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初生牛犊不怕虎,在成都地区率先做起了谈话节目,而且还兼主持人和制片人于一身。我被她找去当嘉宾,还是那种一而再再而三的老嘴脸嘉宾。节目叫“聊天33”,33频道。聊天的内容大多是家长里短,无关国计民生,但却极受欢迎。李潘一时成为本市电视观众最喜欢的节目主持人之一,我甚至都跟着成了“明星”,常在公众场合被人认出(由此也可看出节目的成功)。那时李潘给我的印象是极为能干,每做一期节目,她又找选题又拉赞助又请嘉宾,全方位地吃苦耐劳。而且还很善于“煽动”,有几次我想退出,最终又被她煽动去了。我们一起讨论选题,她总是眉飞色舞,比手划脚的,极少有坐下来老老实实说话的时候,真是活力四射。现在想来,这大概是节目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她能把嘉宾们的情绪调动起来,令整个谈话过程无拘无束。

但李潘在她最走红的时候,却离开了她的发祥地成都。那是1995年。她先去北京为中央台的“半边天”栏目做一期大型谈话节目,之后就留在了新创办的“读书时间”。给“半边天”做节目时我们依然在合作,她当主持我做嘉宾,我们一起住招待所,一起搞策划。节目播出后虽谈不上火爆,也还算成功。紧接着她到“读书时间”策划组,我也和她一起去了。坦率地说,那个时期是我比较浮躁的一个时期,用北京话说,有点儿找不着北,竟然想放弃写作改行干电视。不过还没入门,我就感到了做一个电视人的不易,终于打道回府,接着写我的小说。而李潘则继续吃苦耐劳,渐渐在“读书时间”里创出了影响。那时只要有李潘主持的“读书时间”,再晚我都看。我在屏幕上看着她一天天成熟,也看着她一天天辛苦。

后来李潘回成都来搬家,我知道她要彻底离开了,就在家里做饭为她送行,她对我烧的东坡肘子赞不绝口。那个黄昏我们谈到了将来,主要是她的将来。我敢肯定,李潘那时怎么也没料到,她后来的日子会那么辛苦,那么不容易。连我也没料到,我总觉得她比一般的主持人更有优势,毕竟是个文学硕士,而且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不过,无论怎样,李潘都已经走到一个更广阔的天地里去了,辛苦也值得。

李潘那次回成都还发生了件有意思的事,有天她开车我坐车,一路聊着天,聊得太投入了,不该直行时直行了。李潘连说糟。只见警察一挥手,叫李潘把车停到路边。李潘停好车,忙不迭地跑过去认错,却见那警察笑眯眯地迎着她,和她说起话来。我好生诧异。一会儿李潘回来告诉我,原来那警察一眼就认出了她,就趁机和她打个招呼:你回来啦?如老朋友一般。接着说,坐你旁边的那个是你的嘉宾吧?连我都认出来了,眼真尖。

我想这个时候,是作为一个电视人最快乐的时候。观众们记得她,尊重她。

对李潘来说,警察看见她如此亲切,还有个原因。李潘学开汽车之初,常出些差错,这谁都难免。但有一回却闯了个很严重很“大胆”的祸:她竟开着车撞上了警察叔叔站的安全岛。

幸好当时车速很慢,警察叔叔晃了两晃就站稳了。但世上有哪个司机敢这么干?李潘吓得脸色苍白,眼见着警察叔叔一脸怒气大踏步地走来,啪地一个敬礼,她连忙摸出本子一叠声地说,我有驾照,我有驾照。那老实巴交的摸样,把警察叔叔的火气给消了。警察给她好生讲了一番道理,放走了她。李潘由此想到了警察的不易和可贵。不久,成都市发生了一件警察在纠正违章时被违章者打骂,警察不还手,连敬八个军礼的事情。李潘很敏感,就此话题做了一个大型节目,好好让交通警察们说了一次话。

你说警察叔叔看见她能不亲切吗?

一晃多少年过去了,拿到《真不容易》的时候,我至少有三年没见到李潘了。从外表看,李潘一如过去那样风风火火,快人快语,但我却感觉出了她的“真不容易”。晚上我一个人翻开书,从李潘的小时候一直看到她的大时候,从十年前她辞职干电视,看到她今天的成就和不易,还看到她与那样多的文化名人交谈乃至交锋,看得十分有兴致。李潘的文章和她的说话风格很相像,自然洒脱,幽默风趣,亦不乏真情。有一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幸福就是,在路的尽头,望见了挚爱的人的身影。

由于李潘所做的节目是与书息息相关的,更是与写书人息息相关的,所以尽管仍是个以谈话为主体的节目,却不是简单的“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