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知晓陶三景的性子,我还以为他是故意来找我麻烦的。”
卫谚此时可谓焦头烂额。
朝中一连死了三个位高权重的大臣,朝野之间传说纷起,传到皇帝的耳中。皇帝下令让卫谚尽快破案,找出凶手,安抚民心。
陶三景竟然以一个这么奇怪的理由来报案。
“陶三景说了故交是何人吗?”姚菀问道。
卫谚摇头。
“心中有鬼。”姚菀道。
“正是心中有鬼,所以才将鹦鹉的声音听成故交的声音。
”
“之前查得两件事查得如何了?”姚菀问道。
“当年涉及宫变的五位王爷,六王爷有一子一女,十五年前,一个十九岁,一个十六岁,八王爷有两个女儿,当时一个十七岁,一个十五岁,十王爷,也就是叠龙营效忠的人,有一双双胞胎儿子,具是三岁,十一王爷有一子,早夭,卫王无子。只是他们的孩子都在十五年前死去。当今圣上斩草除根,是绝对不会留下祸患的。”卫谚道。
“十王爷的孩子若是活着,今年便刚好十八岁。”姚菀道。
“而且,我还查到一件事。在那次宫变之前,发生了一起科考舞弊案。李丞相李淑,正是参加了那次的科考。林太傅时任吏部尚书。李丞相的丈人,正是那次的考官。。”卫谚道。
姚菀那时年幼,那时她父亲在朝为相,所以对这件事有些印象。
“这次的科考舞弊案牵连甚广,据说牵扯到某位王爷?”
“就是十王爷,那舞弊之人,拿到考题,答卷十分完美。最终查出的结果是,十王爷结党营私,往朝中安插自己的人。皇帝震怒,将十王爷软禁在府中。”
“科考舞弊案之后,便有了宫变。”
李丞相、林太傅、明将军,这几人都与当年的十王爷有牵扯啊。
那场宫变牵连五位王爷,牵连甚广,乃是一场宫廷秘辛,所以无论是户部典籍还是史书上,对这件事的描述都是相当简洁。
姚菀和卫谚要还原十五年前的事,单从记录上是很难实现的,他们必须从其他方面下手,比如寻一些经历过科考舞弊案的人,问一下之前的事。
科考案后,负责科考的吏部大换血,其中官员,有罪的流放,无罪的都告老还乡,如今的吏部,都是后来提拔上来的。
第二日,他们方才寻到一人。
那人当年在吏部只是一个小官,稀里糊涂的进吏部还没多久,便被免了职,永世不得为官。
他家中无人,便在长安留了下来,自己摆了一个摊,卖卖小玩意,十五年下来,也开了间小店,衣食无忧。
大理寺的到来,倒是令他一惊。
科考舞弊案断送了他的前程,他对这件事时分抵触,很少提及此事。若非他婆娘与人争吵,拿自己男人曾做过官的这件事炫耀,是没有人知道这件往事的。
卫谚直接说明了来意:“可以说说十五年前的那桩科考舞弊案吗?把你知道的全部说出来。”
他不得不将那埋藏着的记忆挖出来。
“那一年的吏部尚书是如今的林太傅,考官是郑大人。我不过是小小的考功令史。林太傅说,那一年入京的举子是这么多年来最有才华的,今年的皇殿上,将会热闹了。举子有才学,吏部和林太傅以及郑大任的面上都有光。林太傅最看重的其实是李淑李丞相,但是结果出来后,有一举子的答卷十分出人意料。后来又有一人指认道那考生的考卷其实是出自自己之手。这便引出了科考舞弊案。”
“科考关系到朝廷选拔能人,陛下知道后大怒,下令一定要彻查此事。后来,三司对这件事进行会审,最终查出答案是出自十王爷的府上。”
“王爷利用科考往朝堂安插自己的人,自古以来都是十分忌讳的事。当日那个舞弊的考生不得再参加科考,吏部的人也全部换了一个遍。”
他幽幽地叹了一口气。
这明明是一场权力的博弈,他们这些微不足道的人便如小虾米一般被冲到了岸边。
“那个指认文章出自自己之手的人是何人?”卫谚问道。
那人沉思了一下,终于想出一个名字:“陶三景。”
他的话一出,卫谚和姚菀都不禁站了起来!
陶三景!
陶三景竟是牵扯进这桩旧事里!
卫谚觉得陶三景的报案实在荒唐,为了给太常寺面子,便派了两个衙役随便应付了一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