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反常的范江陵
而今天的刺杀只不过是他临时起意。
能杀了最好,杀不了至少也能达到警告的目的,让他以后做事不敢这么肆无忌惮。
这只是第一步……
范江陵遇刺之事不需要任何人刻意推动便已经是人尽皆知。
大唐国都,天子脚下首善之地,堂堂一部尚书遇刺。
这种事情极度骇然听闻。
朝中诸公都对此事保持了极度的关注。
他们也很好奇究竟是谁竟然敢刺杀范江陵。
这可是一个扎手的刺猬。
而且还极度小心眼,既然一击不中就等着对方的报复吧。
按照诸公对范江陵的了解,断定他定会在长安日报上对遇刺之事大肆报道。
利用他的名望掀动舆论,最终以民意影响朝堂。
然后迅速找到敌人,并以雷霆手段报复之。
可在他们拿到最新一期长安日报的时候,都惊呆了。
长安日报八个版面上对于刺杀事件竟然只字不提。
整张报纸上都是在歌颂大唐盛世,宣扬李二陛下是多么多么的英明。
范大贤在他们以为摸清其的行事方式的时候,又以事实狠狠给了他们一击。
这让朝堂诸公很是失望。
他们讲整张报纸来来回回翻了好多遍,还是没有看到想要的东西。
诸公不由感叹道:“范大贤依然还是那个范大贤呀。”
……
在此事发生的两天后,范江陵的奏折就已经进了宫。
此时正摆在李二的案头上。
这是一篇关于来年大灾的预防措施。
洋洋洒洒三百字,让李二既赞赏又为难。
其大概意思有三条。
一、蝗灾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想要阻止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
只有想办法尽可能多的储备粮食,以求能够在蝗灾发生后能够尽快赈灾。
二、大灾之后将会伴随着大疫,要搞好防疫措施。
三、大变之下定会有人心生不良,暗中作祟。
要严密监视百官以及边关武将以防其心有不臣,趁机作乱。
在密奏的最后写着很范江陵的一句话。
“臣愿为吾皇分忧,主来年大灾一事,救万民于水火之中。
请陛下放全权于言部,户部听凭言部差遣,其余诸部全力配合。
如此万众一心,灾年定能度过。”
这个要求让李二很是为难。
筹措赈灾粮食的事情本是户部的职责。
现任户部尚书乃是魏征。
魏征此人也是开国那批人之一,但他的身份有些复杂。
他之前是跟李建成的,为其出谋划策。
若不是李建成并没有完全听他的,李二压根不会有机会发动玄武门之变。
李建成死后,为彰显自家的宽仁,不仅没有杀魏征反而委以重任。
而魏征也是一个聪明人,平日里安安分分做事。
李二对他也很满意,已经将其内定为李承乾的东宫班底。
毕竟他还是很有能力的,自己不能随心所欲的任用,留给儿子也不错。
对于这个安排魏征也心知肚明,可以说这就是一个根红苗正的太子党。
如果他准了范江陵的要求。
以言部号令户部,那就相当于变相打压太子李承乾。
这不是他愿意做的。
李二想了又想,最终决定,先看看魏征能不能搞定再说。
没了他范屠夫,还要吃带毛猪?
对此毫不知情的范江陵此时还在府中殚心竭虑的考虑怎么搞粮食。
殊不知君心难测。
据他所了解,大唐贞观年间官方所记载的总人口大约在1200万左右。
但这并不准确,各大豪族门阀都有隐蔽人口的坏毛病。
范江陵估计加上他们隐藏的人口,总人数应该在1400万—1500万人之间。
这1500万人,大部分都生活在长江以北的州郡。
现在的江南还并非是后世的鱼米之乡,常住居民并不多。
在安史之乱之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后。
东南各州郡人口大增,才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鱼米之乡。
而此次蝗灾受影响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