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访问:m.xinwanben.com
第48章三、视频侦查第一例
由于匡政文的出色表现,2010年初,匡政文被提拔为情报大队副大队长,走上了基层领导岗位。
职务变了,视野宽了,很多工作都值得深入的思考,匡政文其实一开始就不是个沉默的人,而是一个特别善于思考的警察。
匡政文从中国刑警学院毕业后一开始就分配到刑事技术部门工作,从事影像技术工作,也从此开启了他的“图侦”之路。他这个警察注定是要跟图像打交道,与影子打交道,摄像是把现场的景象留下,对于侦查整个工作,这是必须的,但匡政文觉得这还远远不够,在现场拍照有很大的局限性,拍得再好还是无法知道犯罪嫌疑人长得怎么样?那一次给犯罪嫌疑人电脑画像让他明白,精准留下犯罪嫌疑人的影像对侦破工作至关重要,抓住了嫌疑人的影子就抓住了嫌疑人本人。早些时候,现场勘查的任务重,影像技术还处在胶片时代,一个摄影技术员把照片拍好就不错了,可对于善于思考的匡政文来说却总嫌不够,他虽然是名技术新兵,警察队伍里的新兵蛋子,可匡政文不满足于现状,他敏锐地发现数字技术在影像领域广泛的发展前景。曾经相当一段时间,匡政文总是白天工作,晚上就泡在实验室,琢磨怎么把模拟视频转换成数字图像,匡政文想,如果能把模拟视频转换成数字图像那该多好,为此,他自学了一系列数字图像处理软件,自己动手反复试验,反复推敲,这样坚持了一年有余,总算摸出了些门道来。早在2001年4月,长沙市某酒店发生一起麻醉抢劫案,受害人被抢走轿车一辆。匡政文运用平日积累的专业知识,对酒店录像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后,成功获取了犯罪嫌疑人较为清晰的人像,专案组据此迅速将犯罪嫌疑人抓获,此案成功破获,匡政文在应用数字图像破案方面迈开了可喜的一步,也开辟了一条新的侦破之路。
眼界洞开,前方一片光明。
担任情报大队副大队长之后,匡政文把他所有的精力全都用到了视频侦查上面。也正是他被提拔的这一年——2010年,长沙极不太平。
4月28日,警方接到报案,在雨花区劳动路与古曲路交叉路口的一个路边草地里发现了一个桶子,里面装着几块碎尸。刑侦队接到报案后立即赶往现场进行勘察,可这不是案发的第一现场,明显是犯罪嫌疑人从别的地方作案之后抛尸在此。那么作案的第一现场在哪里?凶手是怎么把这些碎尸块运到这里的?最初承办此案的是雨花分局刑侦队,那时侦查员们对视频还没有强烈的意识,还很少想到要借助视频进行破案,真正懂得视频侦查的也只有一两人(匡政文和他的搭档黄昕煦),专案组负责人赶紧请来了匡政文。匡政文此时实际上已经是全市视频侦查的行家,只要有刑事案件发生,匡政文一定会最先开展视频侦查。当时,案发地地势偏僻,周围都在搞建筑,匡政文赶到抛尸现场后调看附近视频发现,在此处十字路口有一探头,该探头记录下了有一中年女子挑了一担东西从北向南,把那一担桶子扔到了路边。匡政文一看此人十分可疑,便把此人作为头号嫌疑人。专案组随即展开调查访问,不久,一个对象浮现在侦查员面前。在距离抛尸现场不远的地方还有一个探头拍下了一个女人的身影,跟现场探头留下的抛尸女人十分相似,侦查员便让匡政文甄别。画面上看两人的确很像,可匡政文还是觉得两人绝非一人,总觉得时间与实地不相吻合,破案不能凭印象,不能因为看似像就认定人家是嫌疑人,做实验,论证。匡政文和侦查员们一块前往实地勘察,做实验,结果发现,视频中的那段距离需要4分钟,实际去走,3分钟就走完了,显然摸排出来的这个对象不是真正的嫌疑人,可以排除。那嫌疑人是谁?从何而来?匡政文和队友们最初是把注意力放在抛尸现场附近,最初的判断犯罪嫌疑人很可能就住在附近,案发的第一现场也应该就在附近,匡政文和同事们在抛尸地四处走访附近群众,还是毫无结果,案件没有半点突破,正在匡政文行走在抛尸现场的时候,一辆中巴车与他插肩而过,匡政文灵机一动,犯罪嫌疑人会不会坐中巴坐公交车来到此地?这个想法尽管有些滑稽,大白天谁敢挑一担尸体坐着中巴或者公交车来到抛尸地抛尸?这有可能吗?同事说这个人除非有点宝(长沙话,即愚蠢),不然怎么会大白天挑一担尸体坐公交车?越是没有可能有时就也会有可能,匡政文有了这个想法就觉得有必要去探求,破案的过程其实就是排除没有可能的可能,最终留下唯一的可能,现实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嫌疑人就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