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问号的问题了。
卢修仔细的回味了一下刘老所说的这个故事,也是慢慢察觉到了其中的一些隐情。
一是时间跨度上的。足足四五十年的时间,哪怕说当初只是一个半大的小子,到最后恐怕也差不多是耳顺之年的年纪。而正国传统向来是以传宗接代为人生大事,没有理由说这些个军士、百工、隶民连这种人生大事都给放弃了的。
而牧卿的书信里也说了,他们是有子孙后代的,像是牧卿这样位高权重,甚至年纪不小的人,连曾孙都会绕膝走了。
这就存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这些从大秦时代经历过来的人固然会对大秦、对律法、对他们的始皇帝抱有无上的崇敬,以至于说数十年来都不敢在内心里有半分的懈怠,更不要说有所亵渎了。
但,他们的后代,可未必会这么的感同身受。
人的观点、立场到底是要经由自己的切身经历来形成的。这些出身在这个岛上的老秦人后代或许会因为他们祖辈的口口相传而对传说中的大秦有着一定的印象,但这种印象到底不足以让他们像是他们父祖那样,对大秦那么的忠心耿耿。
没见过,没亲身经历过,没有与有荣焉过,他们的身上就不可能有那么重的大秦的烙印。
所以,在老一辈的老秦人还活着的时候或许没有什么,毕竟以正国的传统,他们也不可能去违逆自己父祖的意志。但等他们的父祖辈逝去,他们从父祖的手上接过这样的使命之后,他们还能否像是这些老秦人这样尽忠竭力,这就是个需要考量的问题了。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则更加的隐秘一点。那就是人心惶惶之下,这些人的去向。
牧卿在书信里不止一次说过故乡的字眼,可见对于这些数十年来旅居海外的老秦人来说,故乡恐怕已经是他们内心里挥之不去的一个执念。
而他们会对自己的子孙后代们怎么样描述这阔别已久的故乡呢?
想想那些中年男人是怎么回忆他们的初恋的。
哪怕只有三四分的蹩脚故事,在所谓情怀的加持之下,摇身一变也能直接变成十分的小剧场。
而同样的道理,在憧憬以及怀念的无限填充之中,故乡的风景想必在他们的描述中也是一万分的美丽。
假使这里是天堂,那么这些老秦人的子孙后代或许未必会对所谓的故乡有太大的感触。但可惜,这里不是。
仅仅只是生活了这么多天,卢修就已经是感觉到了,这里绝对不是人应该多呆的地方。危险、复杂,而且最要命的,诡异。
他们只是在这个岛上深入了不过几百多公里的距离,就这,已经是先后见到了七八种要命的玩意,遭遇过好几次生死一线的风险。
可以说,要不是他们一个个身怀绝技,又鸿运当头。说不准现在就已经是在哪个野兽的肚子里窝着了。
而这些老秦人,单论个体,他们未必能比自己这些人强。毕竟现代人的营养、以及科学养成下的知识体系,不是古代人能比得上的。
他们唯一胜在的就是实战经验丰富,并且是大规模的集群化行动。
这短时间内可能是优势,但几十年的时间,足以将这种优势抹平。而别忘了,他们此刻还在经历着疫病以及身体异化的困扰。
这样一个糟糕的情况,换做是卢修自己,肯定是会想着法的回到祖辈所说的故乡去。而他不相信,这好歹已经传了三四代,上千号的人里,会没有人生出个这样的念头。
所以,他心里很是怀疑,这些老秦人的后代,会不会已经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