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得那么僵,就道:“赵刚,你真的不吃?”
赵风瞪了苏风一眼道:“没兴趣。”
苏风摇了摇头,忙了这么久也的确有点累了,坐到了一块青石上。
叶晴轻较下一块带皮的鱼肉,鱼皮酥脆,鱼肉鲜嫩多汁非常的爽口,而且有咸味有滋味,她忍不住多吃了两口,连连称赞,“苏风,你还有这一手啊,只是这鱼上怎么有咸味呢?你从家里带了盐。”
苏风笑了笑。
林渠皱眉道:“小疯子,你几条鱼不会是你从家里带来的吧?”
“怎么可能?”叶晴随声道:“这几条鱼可是我和苏风一起在小河中抓到的,怎么可能是从家里带来的?”
“我就是开个玩笑嘛。”林渠挠了挠头。
叶晴嘟了嘟嘴道:“只是这鱼到底是怎么处理的?”
秋紫虽然没有说话,但目光也凝落到了苏风的脸颊上。
苏风咬了一口鱼,才缓缓说道:“很简单的,河边找块锋利的石头,磨出尖,就可以很好的处理鱼了。至于鱼身上的咸味嘛,的确是被淹过了。”
“淹过了?”叶晴不解的道,“你真的带了盐?不过你出去玩带盐做什么?”
苏风笑了笑道:“不是带来的,用的岩盐。我挖到了一些岩盐,用它将鱼淹了下。”
“厉害!”叶晴点了下头,“谁要是和你迷路在山里了,都不会惊慌的,你这野外生存的能力太强了吧。”
望了苏风一眼,秋紫低下了头,轻轻咬了一口烤鱼,似乎是在想着什么事情。
苏风的目光总是有意无意扫一下秋紫,他太在意秋紫的情绪了。
这段时间都是苏风和叶晴在说话,林渠插了几句,但几句后话题就被引到别的地方去了,他接不下来。
至于赵刚根本与苏风和林渠格格不入,显得很无奈。
秋紫一直微笑的听着苏风和叶晴说,也不参与。一顿午餐就这样解决掉了。
吃饱了,五个人又休息了一段时间,这才重新上路。
这一次走得比较快,四五公里的路程很快就走完了,那座代表着蒲塘的标志性建筑蒲墉桥已然出现在众人的视线中。
这座桥无疑是吸引了叶晴的注意,“这就是蒲塘桥吗?”
林渠道:“你听过?”
叶晴点了下头道:“听大队里的人说的,说是蒲塘村有一座九孔石桥,很出名的。”
“那是啊。”林渠接话道:“这桥我最了解,这塘桥是多孔连续性的拱桥,凡九瓮,净宽5.7米,桥下有八个带分水尖的桥墩,其上九孔中,中心孔最大,跨径10.6米,两侧各孔逐渐收小。所用的拱石为地产火山凝灰岩,用无铰联接并列砌置的方法砌成。据记载……”
“林渠,你了解的还真不少啊。”苏风道:“这都是从哪里听来的?”
瞪了一眼苏风,林渠道:“别忘了,我外公家可是在这儿的,我这都是听外公说的,从小说到大,我能记不住吗?”
秋紫倒是有些好奇,因为第一眼看到这座蒲塘桥她就很喜欢,远远望去,那横跨在河中间的桥上长满了青苔,石缝间长着青草,像是仙境的一道绿虹跃然在银河之上,“这桥是怎么建起来的呢?”
林渠道:“听我外公说,施工时,先用桩木钉到河里,钉出桥墩,然后以大石块填充,如此累搭,再用板石逐一搭建……”
“这桥很美!”秋紫点头。
“是的。”林渠回道:“蒲塘村民对于这座桥的记忆满满,很有感情。这座桥修成距今已有近五百年了,三十年代初修建公路时,又利用该桥作为公路桥。抗日战争初期,部队撤退时,用炸药破坏该桥,在桥面上留下一个大凹坑,后来又修补上了……”
叶晴问道:“这桥有传说吗?”
“传说?”林渠皱眉道:“好像有一个,不过我没太在意。”
叶晴望向苏风,“你知道吗?”
苏风微微点头道:“的确是有一个传说,相传明代弘治年间,有个书生名叫赵琪,其寡母在六十大寿时,说出了自己的一个愿望,希望儿子能在门前的蒲塘河上造一座坚固的石桥,以造福桑梓,利涉万民。儿子非常孝顺,一口就答应了。儿媳也因从小在蒲塘河边长大,她亲眼目睹过摆渡人风里来雨里去艰辛摆渡的情景,也看到过渡口船覆人亡的惨象,同样也满口答应了婆婆的要求。”
“赵琪筹钱置物,准备造桥。谁知工程尚未开工,赵琪却因积劳成疾不幸身亡,这时造桥的